1.
"铁化水?"赵友钦失笑,"小道见过瓷窑烧生铁,窑火通红时铁块自软,何须如此高温?"
"那不一样!"陈启脱口而出,"瓷窑里熔的是生铁,含碳量高,熔点只有...呃..."他捡起炭笔在地上画了条曲线,"您看,生铁含碳超2%时,熔点约一千一百五十度,或者说超过这个温度,就是固液共存相;若是纯铁..."
赵友钦盯着地上歪歪扭扭的曲线,胡须微微颤抖:"碳...熔点...?"
"就是铁和碳的比例关系!"陈启越说越起劲,又画了个复杂图形,"这叫铁碳相图,当碳含量在0.02%到2.11%之间时..."他突然发现老道眼神发首,赶紧简化,"简单说,我们要炼的钢,含碳量得控制在这个区间..."
赵友钦突然按住太阳穴:"陈公子且慢...这'碳'可是指木炭?为何铁中会有木炭..."
"不是木炭!是..."陈启抓耳挠腮,"碳是一种元素,呃...就像丹砂也就是硫化汞,里面有硫元素和汞元素..."
赵友钦眼睛一亮:"莫非是'铁精'之说?《周易参同契》有云:'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莫非陈公子所言碳量,便是这铁中'精魄'?"
"啊对对对!"陈启己经完全放弃沟通,炼丹和化学的知识体系对接还任重道远。
2.
窑厂旁的茅草屋里,陈启给赵友钦斟了杯粗茶。赵友钦捧着茶盏,目光却仍不时瞟向窗外冒着各色烟雾的窑炉。
"缘督先生,"陈启轻咳一声,"想请您参与我们的...呃...化学研发。"
"化学?"赵友钦的拂尘停在半空,"可是'化而学之'之意?"
"差不多吧。"陈启眼睛一亮,"就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
赵友钦捋须沉吟:"陈公子所言,莫非是新创的丹道流派?"
陈启张了张嘴,最终叹气:"您就当是丹道吧..."
"妙哉!"赵友钦突然拍案,茶盏里的水溅在黄守正衣襟上,"小道观公子那些窑炉,分明是'外丹黄白之术'的变体!这化学派的丹道…"
陈启痛苦地用双手把脸捂上。随便吧,累了。
3.
"现在急需制作三酸两碱。"陈启赶紧打断。
"三酸...两碱?"赵友钦茫然地蘸着茶水在桌上画了个八卦,"可是指硝、矾、汞?"
陈启:"好像……不是,是硫酸、硝酸、盐酸和烧碱、纯碱。"
陈启在石板上写下H?SO?:"硫酸可以通过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再氧化成三氧化硫(SO?),最后溶于水..."
赵友钦的拂尘越转越快:"公子且慢!这'二氧化硫'...莫非是《金华冲碧丹经》所载'石髓化气'?至于'氧化'...可是《九转灵砂诀》说的'金遇火则赤'?还有那'三氧化硫'...莫非与《大洞炼真宝经》'三阳会顶有关?"
两人大眼瞪小眼,陈启的炭笔啪嗒掉在地上。
陈启揉着太阳穴:"要不...换种方法,用硫酸亚铁或者硫酸铜煅烧也能..."
赵友钦的拂尘停在半空:"硫...酸亚铁?"
黄守正赶紧插话:"硫酸亚铁应该就是绿矾!就是染坊用的绿矾(FeSO?·7H?O)!"又补充道:"或者炼丹用的曾青(CuSO?·5H?O)!"
"哦!"赵友钦恍然大悟,立刻从包袱里掏出《丹房要诀》,"可是'取绿矾火煅,得矾油'之法?"
陈启如释重负:"对对对!就是这个矾油!"
下一个是硝酸,陈启略一思忖:"接下来用硝石和刚才的矾油反应..."
赵友钦会意点头:"可是要制'硝石水'?老道见过方士用此物蚀刻铜器。"
陈启惊喜补充:"对!加热后会产生红烟(NO?),溶于水就是硝酸!"
老道抚掌:"妙哉!红烟化水,恰似《龙虎还丹诀》'离火生坎水'之象!"
到了盐酸,陈启想这应该简单了:"再用食盐与矾油共热..."
"戎盐合矾!"赵友钦兴奋地翻开《丹房鉴源》,"此物能'化金为水',可是?"
陈启连忙摆手:"先生误会了,盐酸...呃,就是这'戎盐合矾'只能化些贱金属,对真金是没用的。"
赵友钦若有所思地捻着胡须:"怪哉...《三十六水法》(注:东汉炼丹典籍):有云,'以硝石、戎盐合矾,可化黄金为水'。小道试过,确实溶得动金器..."
陈启略一思索:"这煅烧的时候加上硝石,就会产生氮氧化物,溶到水里就是硝酸和盐酸混合物,也就是王水..."他突然瞪大眼睛,"等等!我知道了!
是我疏忽了!先生说的是绿矾煅烧法,那确实会会产生混酸雾(HCl+SO?),也能溶金。但我们只需纯盐酸,用矾油混合食盐加热即可,温度远比煅烧低。"
黄守正略一思索:"就像蒸酒不能大火,否则出苦头酒!"
赵友钦恍然大悟:"原来'水火候'(温度控制)不同,所得亦异!"
说到纯碱,陈启想起先前关于卤碱的讨论,便首接说:"这纯碱就是您说的'卤碱'。"陈启说着突然卡壳,挠头道:"至于烧碱...化学上叫氢氧化钠,但..."
赵友钦抚须接话:"公子可是说'强水'?《苏沈良方》有载,以桑灰汁久煎可得蚀疮之液。"
陈启心想,这不就是咱们肥皂厂用的原料碳酸钾么,便说,"类似!但更...强,您知道怎么用卤碱和石灰制强水吗?"
赵友钦眼睛一亮:"《丹房须知》云'碱灰相激,其性愈烈'..."突然警觉:"公子问此作甚?龙虎山曾有道士误饮此水,三日不能言!"
陈启闻言暗惊:这帮道士怎么什么都敢往嘴里送?!得赶紧给古人科普实验室安全守则第一铁律——
他猛地抓住赵友钦的袖口:"先生切记!反应生成之物,无论典籍如何记载,一律不可入口!"指着自己喉咙比划:"强碱入喉,轻则灼伤食道,重则...(压低声音)肠穿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