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 > 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 第80章 顿悟与坚持

第80章 顿悟与坚持

加入书架
书名:
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作者:
代码熊猫
本章字数:
5836
更新时间:
2025-07-07

陈教授的书房成了钱砚修寒假里除家之外待得最久的地方。窗外梧桐枝头的积雪彻底消融,出灰褐色的枝干,在冬日的晴空下勾勒出遒劲的线条。室内的空气却仿佛凝固在一种由抽象符号和绝对逻辑构筑的冰层之下。

拓扑学的迷雾并未轻易散去。每一次课,陈教授都像一位冷静的向导,精准地指出冰层下复杂结构的脉络:紧致性(paess)、度量空间(Metric Space)、同胚(Homeomorphism)……每一个概念都带着冰冷的重量和严苛的准入规则。钱砚修感觉自己像在攀爬一座由光滑冰棱组成的绝壁,每一次试图抓住一个概念作为支点,它都在绝对理性的寒意中滑脱。

他的笔记本上,左栏的文科描述依旧清晰生动——王朝更迭中的权力结构断裂、宗教传播路径上的文化壁垒、信息时代社交媒体形成的“信息茧房”……右栏的数学符号和定义也日渐增多,但中间的“映射”区域,却布满了问号、潦草的图示和反复划掉的尝试。

“陈教授,”在一次课后,当其他学生离开,钱砚修终于鼓起勇气,指着笔记本上关于“信息茧房”与“连通分量”(ected po)的对应关系草图,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困惑,“我尝试用连通分量来理解不同‘茧房’的隔绝。但现实中,这些‘茧房’并非完全孤立,总会有微弱的信息渗透,比如偶然的新闻推送、跨圈层的讨论……这似乎更接近‘非连通但局部道路连通’(Not ected but locally path-ected)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在标准拓扑空间里似乎很难严格定义其‘渗透’的程度……”

陈教授放下手中的茶盏,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地扫过钱砚修的笔记。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拿起粉笔,在残留着上节课痕迹的白板上,画了一个极其抽象的图形:几个被狭窄“走廊”勉强连接起来的“孤岛”。

“你的首觉捕捉到了现实世界的‘模糊性’(Fuzziness)。” 陈教授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丝罕见的、对思考方向的认可,“标准拓扑学,如同明亮的探照灯,追求绝对的清晰边界。但现实,尤其是你关心的社会历史现象,更像是在浓雾弥漫的清晨观察这些孤岛。‘走廊’可能时断时续,‘渗透’的强度也千差万别。标准拓扑的‘开集’、‘闭集’定义,在这里会遇到它的‘边界’。”

他放下粉笔,看向钱砚修,目光深邃:“你遇到的不是理解力的问题,是工具本身的‘视野盲区’。拓扑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结构分析框架,但它不是万能的。它擅长描述‘有’或‘无’连接(连通与否),描述整体结构的‘形状’(同胚类),但难以精细刻画连接的‘强度’、‘频率’、‘韧性’。这需要引入更复杂的工具,比如概率测度、图论中的边权重、甚至……模糊数学(Fuzzy Mathematics)。”

“模糊数学?” 钱砚修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眼睛却亮了起来。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对绝对清晰的反叛,一种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

“是的。” 陈教授点点头,“模糊集合论允许元素以一定的‘隶属度’属于某个集合,而非非此即彼。这或许更接近你描述的‘微弱渗透’状态。但这套工具更年轻,更复杂,而且,”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和一丝提醒,“引入‘模糊’,意味着你需要处理更庞大的数据、更复杂的不确定性,对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你确定要踏入这片更深的泥沼吗?为了你的论文?”

陈教授的问题像一块冰冷的试金石。钱砚修看着白板上那个抽象孤岛图,又低头看看笔记本上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社会现象描述。追求“精确工具”的道路,似乎通向了一个更加庞大、更加荆棘密布的迷宫。放弃吗?回到他熟悉的、温热的文科叙事里,用“分形”做诗意的比喻,而非严格的剖析?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着口袋里锦囊的轮廓,那片碎瓷的冰冷裂痕和温润木纹仿佛透过布料传递着某种力量。修补,从来不是追求完美复原,而是在承认裂痕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连接方式,哪怕这种方式本身也带着新的粗糙和不完美。

他抬起头,迎视着陈教授探究的目光,眼神中没有退缩,反而有一种被挑战点燃的沉静火焰:

“陈教授,我想试试。”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坚定,“我知道前路更难。但如果不尝试用更‘精确’的工具去触碰那些‘模糊’的现实,我的‘修补’和‘重构’,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世界。我需要看清肌理,哪怕只能看清一部分,哪怕用的工具本身也有局限。我清楚它的边界,但我想知道,在边界之内,它能照亮什么。”

书房里一片寂静,只有旧书散发出的淡淡纸墨香。窗外,一只麻雀落在光秃的梧桐枝头,啾啾叫了两声,又振翅飞走。

陈教授镜片后的目光,在钱砚修脸上停留了许久。那目光里有审视,有衡量,最终,一丝极淡却真实的赞许和期许悄然浮现。

“好。” 他只说了一个字,转身从身后高耸的书架上,精准地抽出一本不算太厚、封面设计简洁的英文书,递给钱砚修。“Zadeh的《模糊集合与系统:基础与应用》。先看前三章。下周,带着你的‘孤岛’模型和你能想到的‘隶属度’问题来。”

书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钱砚修手上,封面上的英文标题像通往未知领域的门扉。他郑重地接过:“谢谢陈教授!”

离开陈教授家时,冬日的夕阳将梧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钱砚修没有立刻回家,而是走进了旁边的市图书馆。他找到一个靠窗的安静位置,摊开那本《模糊集合与系统》,也摊开自己画满问号的笔记本。

他不再试图强行将冰冷的拓扑符号嵌入温热的文科肌理,也不再为暂时的“割裂感”而焦虑。他开始尝试一种新的“焊接”方式:在笔记本的空白页,他画下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模型草图——几个形状不规则的“孤岛”,代表不同的信息群体。然后,他用铅笔,尝试在孤岛之间画上一些虚线,虚线的浓度,代表他臆想中信息“渗透”的可能强度(隶属度)。又在每个孤岛内部,画上疏密不同的点阵,代表内部信息流通的活跃度(另一个隶属度)。

这粗糙的草图毫无数学美感,甚至幼稚。但当他开始用模糊集合里“隶属函数”的概念去思考如何量化这些虚线的浓度和点阵的密度时,一种奇异的豁然感出现了!虽然具体的数学表达依旧遥远,但他第一次感觉到,这把名为“模糊数学”的、更沉重的“手术刀”,其刀柄的形状,似乎更贴合他想要剖析的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温热而复杂的“活体组织”!

他沉浸在这种笨拙却充满希望的探索中,忘记了时间。首到图书馆的闭馆音乐轻柔地响起,他才恍然抬头。窗外己是华灯初上。他收拾好东西,将笔记本和那本英文书小心地放进背包,连同那个装着碎瓷的锦囊。

走出图书馆,冬夜的寒气让他精神一振。他看着街道两旁璀璨的灯火,每一盏灯下或许都上演着复杂而模糊的悲欢离合、信息流转。他不再感到迷茫,心中反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探索欲。

修补之路,步履维艰。他刚刚在思维的冻土上,用模糊数学的凿子,笨拙地敲下了第一道试图连接“精确”与“模糊”、“冰冷”与“温热”的裂痕。这道裂痕还很深,很不完美,但他知道,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有新的、理解的“木纹”生长出来,覆盖它,转化它,让它成为通往更辽阔认知宇宙的、独一无二的印记。他踏着路灯的光影,步伐沉稳地走向家的方向,那里有温暖的灯光,和永远为他敞开的后勤保障基地——父亲钱钰锟。新的航程,纵然迷雾重重,灯塔己在前方。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