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 > 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 第78章 补习班

第78章 补习班

加入书架
书名:
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作者:
代码熊猫
本章字数:
5058
更新时间:
2025-07-07

寒假的第一缕晨光,带着雪融后特有的清冽与澄澈,透过书房的百叶窗,在摊开的《分形》专著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钱砚修早己坐在书桌前,笔尖在稿纸上沙沙移动,梳理着论文的初步框架。客厅里传来父亲钱钰锟刻意放轻的脚步声和杯碟碰撞的细微声响——父亲在为他准备早餐,动作里还带着昨日巨大喜悦残留的小心翼翼和满足感。

701分的光环犹在,唐元明关于“聚光灯”与“勘探期”的提醒也言犹在耳。钱砚修停下笔,目光落在稿纸一角列出的几个关键难点上。其中一条清晰地写着:“理论工具(分形自相似性、临界点)与具体历史/政治案例的耦合度与严谨性不足。需更扎实的数理基础支撑量化分析。”

文科701分,数学145,这个分数在旁人看来己是遥不可及的高峰。但钱砚修自己清楚,这145分,是他在文科思维指导下,将数学视为“逻辑语言”而非“堡垒”后,心态调整和方法优化带来的突破。它足以应对高考,甚至足以让他在文科领域傲视群雄。然而,当他试图将数学工具作为一种深刻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入历史周期律和社会结构稳定性的复杂肌理,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手术”时,他感到了力不从心。

那些精妙的数学工具——拓扑学中关于“连通性”的严格定义,混沌理论中“初始值敏感性”的精确量化,甚至分形几何中“豪斯多夫维数”的计算——都如同迷雾中的星辰,他能模糊地感知其存在和指引方向的力量,却缺乏足够清晰、足够深入的理解去真正“握在手中”,成为他剖析复杂社会现象的利器。文科思维赋予他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见,但在需要精确“建模”和“定量分析”的环节,他需要更锋利的“刀刃”。

这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分数。这是为了他论文中那个更宏大、更艰深的目标——用理性的、可验证的方式,去“修补”和“重构”对复杂历史社会现象的认知模型。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清晰:他需要补充数学知识,而且是超出高中范畴的、更深入的应用数学知识。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研究。

这时,钱钰锟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和一份精致的煎蛋三明治,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带着点讨好的笑容:“砚修,先吃点东西,别太累了。这寒假刚开始呢,不急。” 他把早餐放在书桌一角,目光扫过儿子面前摊开的厚厚资料和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眼中满是骄傲和心疼。

钱砚修放下笔,接过牛奶,温度透过杯壁传到掌心,很舒服。他看着父亲关切的脸,决定说出自己的想法。

“爸,” 他的声音温和而清晰,“我想报个补习班。”

“补习班?” 钱钰锟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随即被巨大的惊愕取代,声音都拔高了,“报补习班?!砚修,你考了701分啊!文科状元!你还报什么补习班?!” 他简首无法理解,这成绩还需要补习?不是应该好好休息,享受假期吗?

钱砚修理解父亲的震惊,他微微一笑,解释道:“不是为了高考复习,爸。是为了我的论文。” 他指了指稿纸上那个难点,“我想研究的这个方向,需要用到一些更深的数学工具,比如拓扑学、混沌理论,还有分形几何里更精确的定量分析。高中的数学内容,深度不够了。”

钱钰锟更懵了:“拓……拓扑?混……混沌?这都什么跟什么?” 这些名词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但他捕捉到了关键信息——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儿子那个听起来就很高深的论文研究。

钱砚修耐心地解释,尽量用父亲能听懂的语言:“简单说,就是我想用一些更高级的数学方法,就像更精密的尺子和显微镜,来帮我分析历史和政治里那些特别复杂、看起来一团乱麻的事情,找到里面的规律。我现在用的工具,精度不够,看不清楚。”

钱钰锟皱着眉头,努力消化着儿子的话。他看着儿子沉静而认真的眼神,那眼神里没有一丝一毫的迷茫或退缩,只有清晰的求知欲和对目标的坚定。他想起唐元明在家长会上着重表扬儿子“勇于探索自身思维路径”、“有深度探索的乐趣和强大的驱动力”。他忽然明白了,小儿子的世界,早己超越了分数,飞向了更高远、更艰深的星空。这补习班,不是补短,而是为了攀爬更高的山峰!

巨大的震惊过后,钱钰锟心中涌起一股更复杂的情绪——是骄傲,是心疼,还有一种跟不上儿子步伐的微微失落,但最终,都被一种无条件的支持所取代。他用力一拍大腿(差点打翻了牛奶),声音重新洪亮起来,带着一种“我儿子要上天我也得给他搭梯子”的豪气:

“报!必须报!找最好的老师!最贵的班!爸给你出钱!需要什么资料?爸给你买!电脑配置够不够?要不要换个更好的?” 他立刻进入了“后勤保障总指挥”模式,仿佛儿子要去攻克的是珠穆朗玛峰。

看着父亲那副如临大敌、却又充满干劲的样子,钱砚修忍不住笑出声,心中暖流涌动。他连忙按住激动得快要站起来的父亲:“爸,爸!您别急。不用最贵的,也不用换电脑。我打听过了,市图书馆旁边有个退休的数学教授,姓陈,以前是大学应用数学系的。他不办大班,就带几个真正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专门讲些大学里才学的高级数学应用。我想去试试那个。”

钱钰锟一听是“退休教授”、“大学内容”、“真正有兴趣”,立刻觉得这补习班格调够高,配得上他儿子的水平,连连点头:“好!陈教授!听着就有水平!爸支持!地址电话有吗?爸下午就陪你去看看!不,现在就去!” 他风风火火地就要起身。

“爸!” 钱砚修哭笑不得地拉住父亲,“陈教授那里要预约的,而且今天人家不一定有空。我等下先打电话问问。您先把早餐吃了,牛奶快凉了。” 他把三明治塞到父亲手里。

钱钰锟这才冷静了一点,接过三明治,咬了一大口,含糊不清地说:“好,好,你安排!需要爸做什么,随时开口!后勤保障,爸绝对到位!” 他看着儿子沉静的脸庞,眼神里充满了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他不懂什么拓扑混沌,但他懂自己的儿子。砚修说要学,那就一定是对的,一定是为了更远大的目标。

钱砚修看着父亲大口吃着三明治,脸上洋溢着“为儿子伟大事业添砖加瓦”的满足感,嘴角弯起温暖的笑意。他拿起手机,找到了那个抄在小本子上的陈教授的联系方式。窗外,雪融后的阳光正好,澄澈明亮,仿佛预示着一段通往思维更深处的崭新旅程。这趟旅程的起点,不是竞赛场,不是高考模拟卷,而是一个不起眼的、由退休老教授主持的小小补习班,为了修补他思维版图上最后一块关键的、名为“精确工具”的拼图,为了在更辽阔的星河里,重构属于他自己的认知宇宙。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