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若有所思:"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可以充分利用全国的资源。但分散研发会带来协调困难,信息传递不畅可能导致进度延误。"
李长生点点头:"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每个研究点都应该有一个核心团队,定期进行技术交流和进度汇报。关键决策由总部统一做出,确保各部分研发保持一致方向。"
赵刚思索片刻,最终点头同意:"我会立即安排。不过,这样大规模的协调工作,你一个人恐怕难以兼顾。"
李长生微微一笑:"所以我需要您的帮助,赵局。您在各部门之间游刃有余,是最合适的协调人选。"
赵刚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着李长生:"长生,这个项目的难度远超'长空-1',你有多大把握?"
李长生沉默了一会儿,目光坚定地看着远方:"如果以常规思路,可能需要十年八年;但如果我们能找到创新路径,也许两三年就能见到成果。关键在于,我们不能满足于模仿和跟随,必须有自己的技术突破口。"
赵刚深深看了李长生一眼,仿佛要看穿这个年轻人的内心:"好,我相信你。我会全力协助你完成这项任务。"
就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科研动员在秘密中展开。全国各地的无线电专家、电子工程师、数学家、物理学家被秘密召集,开始了对雷达火控系统的联合攻关。
与此同时,无线电工业系统的多家工厂开始转产,生产"雷达火控小组"所需的特殊元器件和设备。许多工厂甚至不知道自己生产的部件最终用途,只是按照严格的技术规格进行加工和测试。
这是一场信号的战争,从微弱的电波到强大的雷达脉冲,从简单的回波到复杂的目标识别,龙国的科学家们正在挑战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而这场战争的指挥者,正是那个创造了"长空-1"奇迹的年轻人——李长生。
……
西郊研究基地,一场特殊的技术研讨会正在进行。
会议室中央摆着一个长方形会议桌,桌上展开着几张巨大的蓝图。参会人员包括"雷达火控小组"的核心成员、几位军方代表以及一位白发苍苍的外国专家。
这位专家名叫伊万诺夫,是北极熊国派来协助龙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顾问团成员之一。在他面前,摊开着一份标有北极熊国军工厂标志的图纸。
"这是我们北极熊国最新型的光学瞄准具设计方案,"伊万诺夫用略带口音的汉语解释道,"采用先进的多棱镜结构,配合精密机械计算机,可以根据目标距离和相对速度,自动计算弹道修正值。"
他指着图纸上的几个关键部位:"这种瞄准具己经在我国空军服役多年,战绩显著。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初次发展自主火控系统的国家来说,从光学系统入手是最稳妥的路径。"
军方代表、空军副司令曹文中将军点点头:"伊万诺夫教授说得有道理。光学系统虽然有局限性,但技术相对成熟,制造难度也较低。考虑到我军当前的紧迫需求,也许可以先研制这套系统,为后续雷达系统开发争取时间。"
在场的工程师们交头接耳,低声讨论起来。确实,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雷达技术相比,光学系统是一条看似更为稳妥的道路。
李长生坐在会议桌尽头,默默听着大家的讨论。他的目光从图纸移到伊万诺夫脸上,再转向军方代表,表情平静却带着一丝思索。
"诸位,"当讨论进行到一半时,李长生终于开口了,"感谢伊万诺夫教授带来的宝贵资料。作为朋友和盟友,北极熊国对我们的帮助我们深表感谢。"
他站起身,走到图纸前,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这确实是一套设计精良的光学瞄准系统,对于1940年代的空战需求来说,它是出色的。"
伊万诺夫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似乎很高兴李长生能够识别出这套系统的价值。
然而,李长生接下来的话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但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40年代的战争,而是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李长生的声音坚定而平静,"光学瞄准系统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几乎无效,而现代空战越来越多地发生在这些条件下。"
他转向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据我们掌握的情报,漂亮国己经开始在F-86战机上装备全天候雷达火控系统。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光学瞄准阶段,就意味着在未来的空战中,敌人能在我们看不见的情况下就锁定并攻击我们。"
伊万诺夫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显然没有预料到李长生会如此首接地指出这套系统的局限性。
军方代表曹将军皱起眉头:"李所长,我理解你的考虑,但从实际情况看,雷达火控系统的研发周期可能需要数年,而前线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
李长生理解地点点头:"曹将军,前线的紧迫需求我深有体会。但请允许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要做一个能够应急一时的系统,还是一个能够改变战争格局的武器?"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尖锐的问题震住了。
李长生没有等待回答,继续说道:"从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关键性的突破往往不是通过模仿和追随实现的,而是通过开创新路径。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是一个技术选择,更是一个方向抉择。"
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光学系统的道路己经被走到尽头,它的性能极限己经很明确。而雷达技术虽然我们基础薄弱,但它代表的是未来战斗机的发展方向。"
李长生转向伊万诺夫:"教授,以您的专业判断,在未来十年内,空战的主导技术会是光学系统还是雷达系统?"
伊万诺夫沉思片刻,最终叹了口气:"坦率地说,雷达系统将是未来的主导。但对于龙国目前的技术基础来说,这条路可能太过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