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神级垂钓系统
四合院:神级垂钓系统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 > 四合院:神级垂钓系统 > 第352章 火控雷达小型化

第352章 火控雷达小型化

加入书架
书名:
四合院:神级垂钓系统
作者:
一只山竹榴莲
本章字数:
4518
更新时间:
2025-04-23

黑板旁边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图纸和草图,从雷达天线设计到信号处理电路,从光电跟踪系统到弹道计算模型,每一个细节都在反映着团队的思考和探索。

"长生,你又通宵了?"赵刚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

李长生放下粉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这个算法太关键了,必须尽快突破。"

赵刚走到他身边,递上一杯热茶:"别太拼命,身体垮了可不好。"

李长生接过茶杯,感激地笑了笑:"谢谢关心。有什么新情况?"

赵刚环顾西周,确认只有他们两人,这才压低声音:"有份密报,你得看看。"

他从牛皮纸袋中取出一份盖着"绝密"印章的文件,递给李长生。

李长生接过文件,仔细阅读起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文件是情报部门的一份分析报告,主要内容是关于漂亮国最新研发的AN/APG-30雷达火控系统。

报告详细描述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工作频率在X波段,探测距离可达15公里,具备自动跟踪和目标锁定功能,还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保持稳定工作。更令人担忧的是,根据情报,漂亮国计划在三个月内将这种系统部署到亚洲战场,装备他们的F-86"佩刀"战斗机。

"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紧迫。"李长生合上文件,眉头紧锁。

赵刚点点头:"是啊,如果这种系统大规模装备,我们的飞行员将面临巨大劣势。"

李长生陷入沉思。漂亮国的技术进展远超预期,这意味着"飞龙工程"的火控系统研发必须加速,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应对对方的技术优势。

"赵局,这份情报中有关于反制措施的信息吗?"李长生突然问道。

赵刚微微摇头:"目前还没有。但我们正在加强这方面的情报收集。"

李长生站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思索着对策。突然,他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亮光:"雷达制导系统不仅是火控系统的核心,也是情报对抗的关键战场。"

赵刚有些不解:"你是指......"

李长生解释道:"传统的机炮和炸弹依靠飞行员肉眼瞄准,而雷达制导的导弹可以'看得更远',攻击距离大大延长。但雷达系统本身也有弱点——它发射的电磁波可以被探测到,甚至可以扰和欺骗。"

他走回黑板前,迅速画出一个简图:"如果我们不仅研发自己的雷达火控系统,还同时研究对抗敌方雷达的技术,就能在未来的空战中占据主动。"

赵刚眼前一亮:"你是说,我们可以在敌人'看见'我们之前,就知道他们在哪里?甚至可以'蒙蔽'他们的'眼睛'?"

李长生点点头:"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这需要我们对雷达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发展出一系列全新的电子对抗技术。"

他转向赵刚,神情坚定:"赵局,请向上级汇报,我建议将'雷达火控'作为'飞龙工程'的主攻方向,同时开展相关的电子对抗技术研究。目标是打造一套'昼夜可战、远近皆准'的火控系统。"

赵刚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点头:"我立即安排。"

天色渐亮,京城的晨曦透过窗户,洒在满是公式的黑板上。李长生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逐渐苏醒的城市,心中思绪万千。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科技较量正在悄然展开。而他,作为这场战役的核心人物,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

"为了龙国的蓝天,"李长生轻声自语,"我们必须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一刻,窗外的阳光格外明亮,仿佛在为这位不知疲倦的科学家注入新的力量。在暗影中潜伏的敌手己经显露轮廓,而龙国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李长生转身回到桌前,重新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郑重写下几个大字:"昼夜可战,远近皆准"。

这将是龙国第一代雷达火控系统的设计目标,也是对漂亮国技术挑战的坚定回应。在这场关乎国家安全的技术竞赛中,没有退路,唯有向前。

"起草一份详细的研发计划,"李长生对刚进门的几位核心团队成员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全力攻关雷达火控系统。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为了龙国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我们必须成功。"

几位专家相视一眼,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们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正在等待着他们。但在"长空-1"发动机的成功经验鼓舞下,每个人心中都燃起了必胜的信念

……

晨雾笼罩着京城西郊,仿佛一层薄纱遮掩着这片神秘的区域。凌晨五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时,"飞龙工程"火控系统研发基地里己是灯火通明。

"雷达火控小组"的临时办公室设在一栋普通的二层砖房内,房间不大,但如今挤满了各种图纸、器材和忙碌的研究人员。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草图,几张拼接在一起的大黑板上写满了各种技术参数和构想。

李长生站在主黑板前,手里握着一份刚刚整理的资料。两天来,他组织团队对国内现有的雷达技术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结果令人沮丧。

"同志们,"李长生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凝重,"经过全面调查,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雷达技术领域,我们几乎是一张白纸。"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二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专家神情凝重。他们中有无线电专家、电子工程师、数学家、物理学家,甚至还有几位从北极熊国留学归来的年轻科学家。

李长生翻开手中的资料,继续说道:"目前全国范围内,能够称得上'雷达'的设备不超过10台,全部是进口或援助产品,而且大多是地面防空雷达,与我们需要的机载火控雷达有本质区别。"

他指向黑板上的一张示意图:"机载火控雷达需要小型化、轻量化,同时要在高速、高空、高振动环境下保持稳定工作,这对技术的要求比地面雷达高出数倍。"

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中年教授举手:"更糟糕的是,我们连最基本的雷达天线都无法制造。精密天线需要特殊的金属加工工艺和表面处理技术,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能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