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太没想到孙女会回应,愣了一下,转而就笑了起来。
“好嘞,就听咱们福妞儿的!”
回了大树下,李老太喊了儿子们商量妥当,李老太就带了李老二直接去了村长家。
不出所料,村长一脸凶相,瞧着就是上过战场的,但他说话却很和气。
听说李家总共三房,还有李老二这样能写会算的,他倒是很高兴,二话不说就同意李家落户。
李老太塞给他一块儿碎银,他犹豫了一下也收了,然后带着他们去村里转悠。
一连看了好几个空置的院子,李老太都不甚满意。
直到走到村子东北边,有一处靠着山脚儿建的大院子。
这院子正房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还带有两个小耳房,做饭的灶间,样样俱全。
院子后边有菜园,侧边盖了猪圈和鸡架、茅厕,显见修建时候,用了不少心思。
最重要的是,院子后边还有十亩地,开荒出来十几年了,是上好的良田,只不过这两年好似没种,荒废许多。
“这个院子真是不错,村长,我们就买这个院子了。后边的田地,若是能一起买就更好了。”
李老太当即拍板,定了下来。
村长不知想到了什么,有些怔愣,回过神儿的时候,再次仔细打量李家人,这才点了头。
“行,这院子和田地是我一个老兄弟的,他没有儿女,早早过世了。房契和地契都在我那里,如今我做主,一百两都卖给你们了。银子留下,正好年年给他准备点儿祭品。”
李老太听得这话,赶紧说道。
“等我们安顿下来,村长帮忙指个路,我们也去拜一拜。”
村长听得这话脸色更好,“那走吧,院子和田地落在谁名下?我带你们去县衙落户,交接一下房契地契。”
李老太留了家里人拾掇院子,她带了李老四,揣着银票,同村长进了县城。
过户和落户都很顺利,不过一个时辰,两张薄薄的契纸就放在了李老太手里。
那么大的一个院子,加上十亩地,竟然只用了一百两。
这价格别说是在离京都这么近的地方,就是在塞外那边,也绝对买不来。
李老太越想越满意,终于露了笑脸。
至此,李家人要在清水村重新扎根活命了。
村长买了一只烧鸡,一坛子烈酒,一起回到村子就上山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同过世的老兄弟汇报一下。
李家老少,见了契书,都是欢喜。
每个人都上前看看摸摸,然后就越发兴高采烈投入到打扫新家的热潮中。
正房东间住了李老太和佳音,西间住着家仁几兄弟。
然后东厢房南屋给了李老二两口子,北屋给了李老三。
西厢房南屋给了李老四和陶红英,北屋则锁起来,暂时做库房。
两个耳房,正好分男女做洗漱澡间,也可以晾晒一下内衣之类。
免得这么多人住一起,有些什么尴尬。
京都这里冬日也算不得暖和,所以,每个屋子里都有火炕,这倒是让李家人更满意。
李老二跟在老娘身后,忙着列了单子出来。
炕席,新窗纸,油盐酱醋,米面粮油,陶盆陶缸,几乎都要添置。
李老太接过佳音,拿了银子给陶红英和李玉茹,李老四和家义跟着,就紧忙进城采买了。
佳音帮不上忙,就尽量不添乱。尿了饿了都吭叽几声,实在无聊就睡觉。
这般乖巧,惹得李老太和家里人越发高兴,谁过来都要亲亲她的小脸儿。
李家这么忙忙碌碌,动静不小,自然村里人就听说了。
三个妇人下田回来,聚在村口闲话儿。
“我听村长媳妇说,山脚儿那个大院子里,搬进人家了。”
其中一个妇人住在村长家隔壁,赶紧和其他人分享自己新得来的谈资。
“那个院子被买下来啦?花了多少银子啊?真是胆子大,他们不知道张老奎是怎么死的吗?”有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