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瓜会背的句子越来越多,又是一个春天到来。
今年春天清水村发生了一件大事,清水山上那常年萦绕的白雾消散了。
不过相较于议论纷纷的村人,魏家对此是毫不关心,魏虎更头疼的是养在果园里的那两只野兔又生了一窝小兔子,还是十只。
好在春天找食容易,不需要田全分出太多时间来喂食,再加上回春堂那对望月砂还有需求,有学徒会来免费帮忙“打扫”,魏虎也就没急着把小兔子卖出去。
很快,花果山上的果树又开花了,来花果山游玩的人再次多了起来,养兔子的那块地方倒是成为了一个新的游玩地点。
不少来游玩的女子和哥儿都对毛茸茸的小兔子很感兴趣,还有人提出想买回家当宠物,对此魏虎当然同意,能解决一只是一只。
清水村这边一片平静,倒是赵远给了魏虎一个“惊喜”。
这日,许久未见的赵远突然来到魏家铺子,一到就拉着魏虎要私聊。
魏虎带着赵远去了后院,刚坐下,赵远就迫不及待的开口。
“魏老板,你对海贸可有兴趣?”
魏虎愣了一下,一再确认赵远说的海贸是自已理解的那个意思后,才开口说。
“赵远,这不是感不感兴趣的问题吧,海贸哪里是我们这样的小门小户能够得上手的买卖。”
大周朝并不抑商,甚至可以算得上隐隐鼓励人们经商,所以这里的商人不少。
经商,最赚钱的行当无外乎就是几种,盐、铁、钱庄、当铺,对外贸易。
盐、铁受朝廷管制,这买卖不是一般人能做得起来的,要有相当的人脉和权势才可以。
钱庄、当铺是要玩脑子的,没有能力的人开这个,很可能钱没赚到,倒是先赔个倾家荡产。
对外贸易,本来是分了陆路和海路两种,不过这几年大周朝附近的邻国都不太安稳,走陆路的危险性飙升,所以现在走海路的居多,也就是海贸。
海贸涉及到的货物主要有几种,丝绸、瓷器、茶叶、香料和珠宝,一般是将大周朝的丝绸、瓷器、茶叶贩卖到其他地方,再从其他地方采买香料和珠宝,运回大周朝后再高价贩卖出去。
这海贸明面上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去市舶司办理手续,就可以出海,而且这生意只要能够顺利出去再回来,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万利。
因为大周朝的丝绸、瓷器、茶叶在其他地方绝不愁卖,而其他地方的香料和珠宝运回大周朝后,也不用担心销路,肯定能够高价卖出。
可是,做海贸前期要投入的巨额成本,实际上就拦住了很多普通人。
要做海贸生意,首先就要有一艘可靠牢固的船只,而建造一艘能够出海的船只,至少也要两万两银子。
船只造完,每年还要进行专门的养护,养护的费用也要至少五千两银子。
撇开船只,要出海,就要购买大量的航海设备,还要聘用众多水手。这些水手在船上的衣食住行当然也都要一手包揽。
再加上还要购买运出去贩卖的货物,这出海之前就要投下巨量的银钱。
而且出海一趟,短则数月,长则一两年,在这段时间里,无法有任何收益,这无疑也是一个考验。
除了成本高之外,海贸的风险也很大,大海上会发生什么事情谁都无法预料到,万一遇上灾害或是海盗,那前期投入的钱就全都打了水漂了,一分钱都要不回来。
所以虽然名义上大家都可以从事海贸,但实际上,还是要权贵之家或是豪商才做的起这样的生意。
“赵远,你该不会是在外面找到什么宝藏了吧,连海贸的生意都敢做了。”魏虎开玩笑的说。
“魏老板,我自已当然是做不起这海贸的生意,不过现在有一个参与的机会,你要不要考虑一下。”
见赵远说的认真,魏虎让他仔细说说是怎么回事。
原来赵远曾经还在走镖的时候,无意间救过一个世家旁支子弟的命。
这人是个知恩图报的,一直想找机会报答赵远,而赵远也有心多一条人脉,两人就一直保持着来往。
前段时间,这人突然找到赵远,说他们家准备和其他几个大家族一起,联合组个船队出海,开始做海贸生意。
家里还给他们这些旁支子弟留了一小部分份额,只要投的起钱,就能够共享这次海贸的红利。
不过要投钱,就要拿出五千两银子,出不起这个钱,就视作自动放弃,机会就转给族中的其他人。
这旁支子弟也想投钱,可他只拿的出三千两银子,还有两千两银子的空缺,于是他就想到了赵远,问赵远要不要也加入进来。
赵远当然想要加入,这机会可是千载难逢,他们这些平民百姓,平常哪里有机会接触的到海贸这种大生意。
可赵远一时也拿不出那么多钱,他做行商虽然赚的多,可投出去的也不少,现在最多拿的出一千两银子,于是他就想到了魏虎。
魏虎思考了很久。
“赵远,有赚钱的机会你能想到我,我当然感谢,不过我还是想问,你认识的大小商人也不少,怎么就想到我了呢。”
“魏老板,说实话,这是因为投钱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你是我认识的人里面,唯一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拿出这么多钱的人。”
魏虎沉默了一会,又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你说那人是世家子弟,哪怕只是旁支,钱财应该也是不缺的,怎么会连五千两银子都拿不出来呢。”
“魏老板,如果是以前,我也是和你一样的想法,不过在认识那人之后,我才知道那些世家大族的旁支子弟,其实活的也不怎么样。”
这些世家大族,权势荣耀财富都集中在嫡支身上,旁支子弟想要出头,只能各凭本事,否则,也是享受不到什么的。
一个普通的旁支子弟,一个月只能从族里领个三两银子。
赵远认识的那人能拿出三千两银子,已经算是有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