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在得到几位中立大臣的支持后,开始小心翼翼地推进他的计划。他深知,无论是削弱五姓七望的势力,还是整治朝堂党派之争,都如同在荆棘丛中前行,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首先,李承乾从科举选拔制度入手。他与礼部官员一同商议,决定进一步扩大科举的规模和范围,增加考试科目,尤其注重选拔那些出身寒门但有真才实学的学子。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朝堂注入新鲜血液。
“此次科举,务必做到公平公正,选拔出真正有能力为大唐效力的人才。对于世家子弟,不可因其出身而放宽标准;对于寒门学子,亦不可因其无背景而有所偏见。”李承乾严肃地对礼部尚书说道。
礼部尚书领命而去,然而,消息传出后,立刻遭到了五姓七望的抵制。他们暗中指使一些官员在朝堂上反对科举改革,声称科举扩大化会导致官场鱼龙混杂,影响朝廷的威严和治理。
“殿下,此举恐会引起诸多麻烦。五姓七望在朝中势力庞大,他们的反对不可小觑。”一位支持李承乾的大臣忧心忡忡地提醒道。
李承乾面色坚定:“我意己决。大唐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打破世家大族的束缚。此次科举改革势在必行,若因他们的反对而退缩,日后他们将更加肆无忌惮。”
为了应对五姓七望的抵制,李承乾一方面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他频繁与朝堂上的中立派和一些对世家大族专权不满的大臣沟通,晓以大义,希望他们能在朝堂上为科举改革发声;另一方面,他将科举改革的好处详细整理成奏折,呈递给李世民,希望得到父皇的支持。
李世民看完奏折后,对李承乾的想法表示认可:“承乾,你此举乃为大唐长远考虑,朕支持你。只是,推行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发动荡。”
得到李世民的支持后,李承乾底气更足。在朝堂上,他据理力争,与反对科举改革的大臣展开激烈辩论。“科举扩大,是为选拔天下英才,为大唐所用。五姓七望虽为我大唐做出过贡献,但不能因此就独占官场。寒门学子中亦有许多有识之士,他们渴望为国家效力,我们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
在李承乾的努力下,科举改革的提议终于在朝堂上勉强通过。然而,五姓七望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们开始在暗中给科举筹备工作使绊子,导致科举的准备工作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朝堂党派之争也给李承乾带来了诸多困扰。各党派大臣在讨论应对突厥策略和灾区重建事务时,依旧为了各自党派的利益争吵不休,难以达成共识。
李承乾决定采取强硬措施整治党派之争。他收集了一些党派大臣为私利而互相倾轧、阻碍政务的证据,在朝堂上一一列举。“诸位大人,如今大唐面临内忧外患,本应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可有些大臣却为了党派私利,不顾国家大义,阻碍政令推行,致使应对突厥和灾区重建工作进展缓慢。若不加以整治,大唐危矣!”
李世民看了这些证据后,龙颜大怒:“尔等身为朝廷大臣,不思为国分忧,却在朝堂上结党营私,实在可恶!来人,将这些人撤职查办,以正朝纲!”
这一举动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与这些大臣同属一个党派的官员心生不满,但在李世民和李承乾的强硬态度下,也不敢公然反抗。
经过这番整治,朝堂上的党派之争稍有收敛,但李承乾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五姓七望和各党派势力必然会伺机反扑,而他在推进科举改革和应对突厥、灾区重建等事务上,依旧面临着重重困难。就在此时,边关传来更为紧急的消息,突厥的军队调动愈发频繁,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发动大规模进攻,大唐的局势愈发危急,李承乾又将如何应对这接踵而至的危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