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大捷的消息如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整个大唐。长安城内,百姓们欢呼雀跃,大街小巷都在传颂着大唐军队的英勇事迹,对李承乾的赞誉之声也是不绝于耳。
李世民在宫中大摆筵席,犒劳有功之臣。程咬金、李靖、王猛等将领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地站在殿中,接受着众人的敬仰。
“此次朔州之战,诸位爱卿战功赫赫,尤其是承乾,运筹帷幄,调度有方,实乃我大唐之幸。”李世民端起酒杯,满脸欣慰地说道。
李承乾起身,恭敬地说道:“父皇过奖了,这都是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功劳,儿臣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
众人纷纷举杯,共饮此杯。宴会上气氛热烈,然而李承乾心中却没有丝毫放松。他深知,突厥虽遭此重创,但根基未损,必定会再次来犯。
宴会结束后,李承乾回到东宫,立刻召集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商议下一步的应对之策。
“此次突厥大败,短期内虽不敢轻易进犯,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趁此机会,进一步加强边境防御,训练精锐之师。”李承乾坐在主位上,神情严肃地说道。
房玄龄点头称是:“殿下所言极是。臣建议在边境多设烽火台,加强情报传递,以便及时应对突厥的动向。同时,加大对军事装备的投入,打造更多精良的武器。”
杜如晦接着说:“殿下,除了军事上的防备,我们还可利用此次胜利,在外交上争取更多盟友。联合周边受突厥欺压的部落,共同对抗突厥,使其腹背受敌。”
李承乾听后,沉思片刻说道:“二位大人所言皆为良策。军事防备与外交联盟双管齐下,方能保我大唐边境安宁。另外,科举改革与商业改革也不能停滞,要加快推进,增强我大唐的国力。”
众人正商议间,侍卫来报,说魏徵求见。李承乾连忙请他进来。
魏徵走进书房,行礼后说道:“殿下,此次大捷固然可喜,但也不可骄傲自满。臣以为,应借此机会,整肃朝堂风气,严惩那些在战争期间仍贪图私利、玩忽职守的官员,以儆效尤。”
李承乾听后,心中暗自佩服魏徵的远见卓识:“魏大人所言甚是。朝堂清明,方能上下一心,共御外敌。就请魏大人负责此事,务必彻查到底。”
魏徵领命而去。李承乾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要实现大唐的长治久安,需要君臣一心,共同努力。
与此同时,在突厥王庭,颉利可汗正大发雷霆。他看着殿内寥寥无几的将领,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
“都是一群废物!竟然被大唐打得如此惨败!”颉利可汗将手中的酒杯狠狠摔在地上。
“可汗息怒,此次战败实出意外。大唐此次准备充分,且有李承乾从中谋划。但我们突厥勇士众多,只要我们休养生息,定能卷土重来。”一位谋士小心翼翼地劝说道。
颉利可汗冷哼一声:“哼,李承乾!此子不除,我突厥难有安宁之日。传我命令,加强各部的训练,储备粮草,密切关注大唐的动向。我要让李世民和李承乾知道,得罪我突厥的代价!”
在大唐与突厥各自厉兵秣马的同时,李承乾也没有忘记关心身边的红颜知己。这日,他来到苏府看望苏氏。苏氏正在花园中赏花,见李承乾到来,脸上泛起红晕,行礼说道:“殿下今日怎有空前来?”
李承乾笑着说:“近日忙于应对突厥之事,许久未曾看望苏姑娘,心中挂念。如今朔州大捷,特来与苏姑娘分享这份喜悦。”
两人在花园中漫步,李承乾将朔州之战的经过娓娓道来,苏氏听得入神,眼中满是敬佩:“殿下有勇有谋,实乃大唐百姓之福。”
李承乾看着苏氏温婉的模样,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然而,他也明白,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儿女情长只能暂时放在一边…… 而大唐与突厥之间的较量,也将随着双方的准备,愈发激烈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