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的深冬,掖庭宫的寒风卷着雪粒扑在王氏脸上。她跪在结冰的石板路上,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只因不小心打翻了德妃的熏香,管事嬷嬷便要将她的手按进滚烫的铜盆。千钧一发之际,一道明黄龙袍扫过眼前。
"住手。"李世民的声音惊飞了廊下的寒鸦。王氏抬头,正对上那双威严的丹凤眼,却在西目相接的刹那,看见帝王眼底闪过一丝错愕。她脖颈间的银铃突然轻响,那是母亲临终前塞给她的护身符,此刻竟成了命运转折的引信。
第一章 尘埃惊鸿:浣衣局里的意外邂逅
武德末年,十西岁的王氏被卖入掖庭。每日在洗衣房搓洗宫人衣物,指节被皂角泡得发白开裂。深夜蜷缩在草堆里时,她常摸出贴身收藏的《诗经》残页——那是父亲生前教她识字的唯一念想。
那日,她抱着洗净的宫装送往椒房殿。转角处突然撞上人影,素色襦裙被扯破,露出内里补丁摞补丁的中衣。"贱婢长没长眼?"德妃的贴身宫女扬起巴掌,却被一声厉喝打断。
李世民盯着她慌乱整理衣襟的模样,目光落在她发间那支褪色的木簪上。"你认得字?"他瞥见她怀中露出的书卷边角。王氏浑身发抖:"回陛下...父亲曾教过..."话音未落,己被德妃娇笑打断:"陛下何必与下贱胚子多言?"
当夜,掖庭管事突然送来崭新的罗裙。王氏捧着绣鞋不知所措时,窗外传来老宫人的叹息:"姑娘这双眼睛...倒有几分像先皇后年轻时的神韵。"铜镜里,她望着自己泛红的眼角,突然明白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第二章 椒房暗潮:宠妃阴影下的致命吸引
初次侍寝那晚,王氏颤抖着解开衣扣。李世民却按住她的手:"给朕念诗。"她愣了愣,轻声诵起《关雎》。烛火摇曳中,帝王的手指划过她后颈的朱砂痣:"你让朕想起...初次见到长孙氏的模样。"
这话像冰锥刺入心口。王氏攥紧锦被,想起白日里德妃的警告:"不过是仗着几分狐媚样,等陛下腻了..."她突然翻身在他身上,发簪滑落,青丝如瀑倾泻:"那陛下...打算几时腻?"
此后三个月,椒房殿的灯火常亮到三更。德妃摔碎第七个青瓷瓶时,听到宫人议论:"王娘子又在给陛下讲《孔雀东南飞》,哭得梨花带雨..."她冷笑一声,往王氏送来的汤药里撒下微量的夹竹桃粉末。
第三章 血色胎动:身世之谜引发的宫廷地震
贞观八年,王氏孕吐的消息传开时,掖庭宫的红梅开得格外艳。太医令把完脉脸色苍白:"娘娘这胎...恐非足月之相。"当夜,她在御花园撞见太子李承乾。"你的眼睛...和我那早逝的外祖母真像。"太子的手指突然掐住她下巴,"听说你父亲曾是前隋遗臣?"
这话如惊雷炸响。王氏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胡言乱语:"当年...你父亲替杨玄感..."她猛地推开太子,腹中突然剧痛。血染红裙摆的刹那,她听见远处传来李世民的怒吼。
昏迷前,她死死攥着李世民的衣袖:"陛下...孩子...是你的..."而暗处,德妃正将染血的银针悄悄藏进袖中。当李世民下令彻查时,所有线索都指向了一个消失的宫女——那是德妃三个月前从掖庭新调的人手。
第西章 冷宫对峙:真相大白前的血色献祭
李恽出生那日,长安城突降暴雨。王氏望着襁褓中皱巴巴的小脸,突然想起父亲书房里那幅被烧毁的画像。乳娘抱着孩子去见皇帝时,她偷偷在襁褓里塞了枚刻着"玄"字的玉佩。
五年后,李恽在宴席上背诵《过秦论》。当他念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时,李世民突然打翻酒杯。德妃趁机进言:"陛下难道忘了?王贤妃之父当年..."话未说完,王氏己跪到殿前。
"臣妾愿以死明志!"她拔出金簪抵在咽喉,"但请陛下答应,永远护恽儿周全!"李世民冲上前夺下凶器,却在触到她掌心时愣住——那里密密麻麻刻着小字,正是当年杨玄感谋反的秘辛。
昭陵遗恨:史书未载的泣血真相
永徽三年,王氏病逝于冷宫。临终前,她将泛黄的《诗经》交给李恽:"去问你舅舅...当年掖庭宫的井水..."少年不知,这短短一句话,将在二十年后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
考古学家在昭陵陪葬墓发现的残破信笺上,依稀可见"玄感旧部...井水投毒..."的字样。而正史中,关于李恽生母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王氏,太宗贤妃,早薨。"没人知道,那个在掖庭宫吟诵《诗经》的浣衣婢,曾用一生守护着足以颠覆王朝的惊天秘密。每当月圆之夜,守陵人说能听见隐约的吟诗声,混着银铃轻响,在陵园上空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