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齐国扣押赵国使者,又对赵国的最后通牒置若罔闻,在邻国施压下仍固执己见,面对齐国的强硬态度,朝廷内部对于是选择和谈还是发动战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以大将军苏烈为首的主战派,情绪激昂,言辞铿锵有力。苏烈大步跨出,双手抱拳,朗声道:“陛下,齐国如此欺辱我赵国,扣押使者,无视通牒,此等行径,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赵国将士,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昂,何惧一战?
如今我军经过改革,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此时不战,更待何时?若不狠狠教训齐国,日后赵国在各国之间,颜面何存?边境百姓,又如何能安心生活?”他的一番话,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不少武将纷纷附和。
“苏将军所言极是!”一位年轻的将领激动地说道,“我愿率领麾下将士,冲锋在前,定要让齐国知道,我们赵国不是好欺负的!”武将们纷纷请战,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愤怒与决心,仿佛只要一声令下,就能立刻奔赴战场,与齐国决一死战。
然而,以丞相赵文渊为首的主和派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赵文渊缓缓上前,神色忧虑,拱手说道:“陛下,战争一旦爆发,受苦的终究是百姓。
赵国刚刚经历改革,虽有发展,但根基未稳。战争耗费巨大,不仅会让百姓承受沉重的负担,还可能使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况且,齐国也是强国,即便我们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自身也必将遭受重创。
不如再给和谈一次机会,或许能避免这场生灵涂炭的战争。”
此言一出,朝堂上又是一阵议论纷纷。一位文官点头赞同:“丞相所言有理。我们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能因一时的愤怒而冲动行事。
和谈或许还有转机,战争却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但主战派的大臣们立刻反驳:“和谈?齐国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之前扣押使者就是最好的证明!此时和谈,岂不是示弱于齐国?”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越来越激烈。
慕容祁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他深知,无论是和谈还是战争,都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他转头看向叶凌霜,眼中满是询问之意:“爱妃,你怎么看?”叶凌霜起身,目光扫视朝堂一周,缓缓说道:“陛下,诸位大人。战争与和平,皆关乎赵国的命运。
苏将军所言,士气与尊严固然重要;丞相所言,百姓与国家根基亦不可忽视。依臣妾之见,我们不妨先做两手准备。”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叶凌霜身上,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叶凌霜接着说:“一方面,我们继续派遣使者前往齐国,表明我们愿意和谈的诚意,但同时也不能放松军事准备。
我们要让齐国知道,我们有和谈的意愿,但也有一战的实力。若齐国仍执意挑起战争,我们也能从容应对;若他们愿意和谈,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慕容祁听后,微微点头,陷入沉思。此时,一位一首沉默不语的老臣站了出来:“陛下,皇后娘娘所言甚是。老臣以为,我们还可以利用各国之间的关系,对齐国进行制衡。
齐国虽强,但也不愿同时与多国为敌。我们可以联合那些支持赵国的邻国,向齐国施加更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回到谈判桌前。”
慕容祁心中一动,觉得这个建议可行。但主战派的苏烈却仍有疑虑:“如此一来,会不会让齐国觉得我们犹豫不决,更加轻视赵国?”叶凌霜微微一笑,说道:“苏将军放心,我们派遣使者和联合邻国,并非是示弱,而是一种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军事准备也不会松懈,一旦齐国敢轻举妄动,我们就有足够的实力给予反击。”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权衡,慕容祁终于做出了决定:“就依爱妃和诸位所言。一方面,立即挑选一位能言善辩、胆识过人的使者,再次前往齐国,争取和谈的机会;
另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应对齐国的进攻。同时,加快与邻国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对齐国的制衡之势。”
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领命。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决策,局势依然充满变数。齐国的态度仍然不明朗,和谈的道路充满荆棘,战争的阴影也始终笼罩着赵国。
慕容祁和叶凌霜深知,未来的日子将更加艰难,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带领赵国度过这场危机,走向和平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