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息了两天之后。
徐函又把县丞,县尉,主簿招到了一起,然后开始巡视无棣县府的辖下管理区域,三日之后,还。
徐函也经过这三日的了解,也大致的知道了无棣县府的目前状况。
无棣县府与整个河间府一样,同属于平原地带,山涧河流少,不像他们以前生活的江南,由于环境的问题,雨水也少,并且种植的禾类也少。
可能也是因为雨水少,缺乏河水灌溉的问题。禾地中只能种植一些蜀黍,春麦,栗米,而不能像江宁府,平江府一样,可以种植一些水田的谷物,比如稻谷。
荷塘倒是有。
但是现在养荷的人少,所以荷塘也小。
其他果树类的倒是不少,而且家家户户都种,并且盛产,比如红枣,大枣,梨子。并且非常出名。
而且,河间府景城郡这边柳俱多。
徐函也听阿父徐州说过,此地盛产的柳,可以去皮洗干净泡软之后,编成筐子,簸萁,以及箱子之类的东西,之后,甚是好用,而且还非常适用,轻便,颜色还好看,是一种原始的白色,显的非常干净。
当时,他都记在心里。
但是现在他要做的不是这个。
因为现在柳条还嫩,差一点火候,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做这个事情。
现在重要的事是先建官坊。
对,建官坊。
建官坊制作黍酒,和腊味,挣钱。
然后再投入其他的发展。
于是先是找到合适的地方,修建官坊。
河间府景城郡无棣县府这一片,蜀黍(后世的高梁)种植面积极多,当地的百姓也是大多是蜀黍与粟米合在一起蒸食,作为饱腹之食,非常管饱。
但是现在徐函想用蜀黍制作出一种酒,蜀黍酒,并且制作出高度酒,作为他们无棣县府以后的专用酒。
官坊修好了。
徐函先安排县丞招来一些坊工。
当然也按着阿父徐州以前做那个官坊时的一套流程,官坊的坊工先是签下了保密协议书之后,每个人都发了两套统一上工的衣服。
酒坊制作坊有管理主事,每天上工的坊工,必须收拾的干干净净的,穿着干净的统一的上工衣服,来上工,主事也要逐一检查,不遵从规定的,罚两日薪银。
然后制作酒坊分里外两院。
外院的坊工是招收的一些妇人,因为她们干活利索干净。
制作蜀黍酒的第一步。
洗蜀黍米,用干净的井水,多次清洗,到泡蜀黍米的水中没有白水之后,浸泡蜀黍米一夜。
二步,将浸泡过的蜀黍米上屉蒸熟,用时半个时辰,大约就是后世的一个小时。
三,将蒸好的蜀黍米放到干净的竹席上晾凉,大约在三十度时,古代没有测量器,靠手测温。
这时会有里面内院里的主事,将这些蜀黍米领走到内院,这也是防止酿酒的秘密,泄露给外院。
之后,接着进行酿酒准备的下一步。
拌酒曲。
古代的黍酒制作都用酒曲。官坊里也招有做酒师傅,自然已经提前准备了酒曲。
酒曲加入蜀黍米中拌均匀后,放入事先清洗干净,又用开水烫过晾干水分的陶罐。中间掏一个酒窝,发酵三天,观察一下酒水,然后加入一些纯水,密封一个月。
密封时,陶罐口封上油纸,用细麻绳捆紧,之后抺上一层黄泥。
放透风清凉处。
一个月之后,开坛。
然后便是蒸酒。
蒸过的酒比较纯,度数也高。
蜀黍酒这便做好了。
于是徐函也招集了县丞,县尉,主薄,也让他们一起尝了制作好的蜀黍酒,古代的制酒方式作法比较守旧老式,中间又不添加别的东西,肯定是妥妥的粮食酒。
所以刚制作出来的蜀黍酒,味道自是纯厚,县丞,县尉,主薄尝过之后,自是称好。
并且县丞还提了一个提议,他们无棣县府现在做出了这么好的酒,不如送一些给景城郡的上官,让他们也尝一尝,说不定景城郡的上官觉得好,还会奖赏他们无棣县府。
徐函也有此意,不过县丞先提出了,正好给他递了一个台阶,于是就让县丞替他挑了十坛,装上马车,并由县尉带两个差吏一路押着,去河间府景城郡送给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