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过后的云南,是兵荒马乱,百业凋敝的地方。大地上的庄稼枯萎,市场上人迹罕至,百姓生活困苦,生死未卜。当地的经济几乎陷入瘫痪,许多手工业、商业的中小企业关闭,街头巷尾多是失业和贫困的面容。
在这一片荒凉中,朱由榔的归来无疑带来了一线希望。他不仅恢复了地方秩序,更是携带了他在缅甸所积累的资源和国有企业,这些资源为云南带来了新生。
朱由榔清楚,恢复经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百姓活得好。云南百姓经历过数年的战乱,生活贫困,许多人甚至连基本的食物都难以保证。此时,单靠单纯的税收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恢复,显然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经济振兴。为了鼓励消费,提升民生,朱由榔决定采取直接刺激的手段——通过政府发放纸币来促进经济发展。
“纸币推行,民众接受。”朱由榔在一个例会上说道,“我们已经有了纸币系统,应该让百姓感受到它的作用,帮助他们渡过这个艰难的时期。发钱,不单单是为了救济,更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纸币是有价值的,能用的。”
行政院院长彭瑜深知这一政策的背后动机,深思熟虑后点头同意:“陛下如此一来,不仅能促进消费,还能让百姓对我们的大明纸币产生信任。如果我们只是强行推行,却不让他们体验到实惠,他们怎么可能相信?”
“此事已成定局。”朱由榔肃然说道,“政府发钱,就是要让百姓见识到大明的力量。经济复苏,不能等。”
根据朱由榔的指示,政府开始大规模向云南户籍下的民众发放纸币。这一计划范围广泛,涉及的人口达到100万人。每人将收到一角银元,折合成大明纸币。虽然每人发放的金额并不多,但此举对于历经战乱的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看!朝廷给咱们发钱了!”一名云南的小商贩看着手中的纸币,眼睛里闪烁着惊讶的光芒。“自打这清狗进了云南,咱的生意就不好做了,我吃饭连一个馒头都不敢多吃,这朝廷能给咱老百姓发钱,真是有史以来头一回有这样的朝廷在,咱以后肯定有好日子。”
另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妇女抱着孩子站在发放点前,望着手中的纸币,她的眼中涌上泪水。“没想到朝廷会这么关心我们,连钱都肯白给,真是个大恩大德。”
街头的市集上,商贩们在欢喜地讨论着。与往日的冷清不同,今天的市场里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百姓。尽管每个人得到的纸币数额不大,但这些“新货币”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沉寂已久的市场。
“纸币啊,纸币!要是能换到银两就好了。”一位老人拿着纸币打量着,眼里有些许疑虑。“不过,能买东西就行,咱老百姓要的就是这个。”
“没错,纸币兑换成银元多少还得看国家的信用啊。”旁边的一个年轻人却笑道,“不过我倒觉得,这银元纸币能用就行,买东西还不是一样能花!”
“你们无知了吧,这纸币上面写的是一角银到银行里面换的就是一角银元,不过你们没有必要去换,这就是钱,没什么区别。”
“哦,原来是这样,不过你说朝廷为啥给咱发钱呢?这自打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也没有说朝廷给老百姓钱的道理啊。”
“说的也是啊,不过咱还是放宽心吧,你说咱一穷二白的,有啥呢?皇帝老子缺钱吗?不缺呀,人家也不图财啥的,可能真的就是发了善心。”
“有道理,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钱不花白不花。皇帝老子给咱老百姓发钱,这大明我爱定了!”
“哟,瞧您这话说的,这皇帝要是不给您发钱,您还不爱这大明了。”
“哪有哪有,哈哈哈。”
尽管有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但大多数百姓对于朱由榔的这一举措表示支持与感激。毕竟,在长时间的战乱过后,他们早已失去了对官府的信任,这倒不是因为明朝政府施暴政,明朝没有这么做。只是此前,他们觉得明朝打不过满清,守护不住自已的百姓,而满清政府又过于横征暴敛。他们所能依靠的只有自身,但这次的明朝政府免费发钱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线希望。
对于百姓而言,这场“发钱”事件无疑是一场惊喜。在长时间的战乱和贫困中,民众对满清政府没有任何信任和期待。每个人都在艰难维持着自已的生活,几乎没有人会想到明朝政府会主动向百姓发放援助。
这种直接的救济,不仅给了百姓实实在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一个更为重要的转折点——朱由榔决心让自已的纸币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让它走进市场,成为交易的媒介。
许多人或许无法立即理解这种做法的深远意义,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朱由榔的举措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经济刺激政策。通过给民众发钱,促进消费,不仅让市场恢复活力,还能够刺激内需。百姓手中拥有了纸币,愿意用它购买商品,这将带动整个市场的繁荣,间接促进了企业复工复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纸币的推广。
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它有助于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提升民众的消费意愿,进而提升整体经济水平。
当然,不出意料,有官员在朱由榔面前说“都发钱就等于都不发钱”。朱由榔是当面对其进行驳斥:
“你这个观点认为“所有人都发钱等于都不发钱”,显然过于简单化,也忽视了经济运作的基本逻辑和救济措施的实际效果。”
“战争导致经济崩溃,供需关系被破坏。发钱是一种直接的手段,可以迅速恢复人们的购买力,从而拉动消费需求。没有需求,市场就无法运作。即使所有人都获得了钱,这些钱依然会推动市场运转,而不是“等于没发”。”
“发钱后,百姓用这些钱购买商品和服务,商家赚到钱后再投资生产,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循环的重启。每个个体并不是在竞争谁更富有,而是在创造更多财富。现实会证明朕说的是对的。”
虽然有人对这种“发钱”政策提出质疑,认为这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甚至有声音说“都发钱等于不发钱”,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政策不仅没有引发社会不满,反而赢得了百姓的广泛支持。因为无论是直接的现金补助,还是货币的流通,这些都让百姓感受到了切实的变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朱由榔决定向云南的百姓发钱,这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复苏,也是基于他作为一个汉民族主义者的深层次考量。民族主义的本质是追求整个民族的利益与权利,而这种追求必然带来更大的平等。
试想,一个民族主义者高呼汉族是“炎黄贵胄”,为全体汉人争取权利,难道还能容忍汉人内部的巨大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吗?如果汉人真认为自已是炎黄子孙,堂堂正正,怎么还会甘心去给别人当奴才,甚至在自已民族内部接受不平等的对待?这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整个汉民族的利益,朱由榔必须提升汉族国民的整体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让民族内部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分享到发展的红利。他深知,唯有全体汉人共同地富裕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强大。发钱,不仅是经济上的救济,更是从心理上重新塑造汉人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已作为民族一员的尊严与价值。
有些人或许对这种行为不理解,甚至会嘲讽说:“支持汉民族主义能帮我还欠债吗?马大财主也是汉人,他能给我钱吗?”这种人完全曲解了民族主义的意义。他们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何为共同体。他们对自已的父母可以无条件奉献,却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当作潜在的敌人。他们不理解,真正的民族主义,就是要让汉人彼此如同手足一般,享有相互支持的权利与资源。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兄弟有资源,他一定会优先考虑你,而不是外人;如果是家里的事情,亲戚可以插手,但外人却无权干涉。这些都是权利,虽然权利本身不是金钱,但可以转化为实际的资源与机会。民族就是这样的共同体,民族主义者的目标,就是确保每个汉人都能在民族内部享有平等的权利。
朱由榔并非康米主义者,他的经济政策并非是消灭私有制,而是强调通过经济发展提升民族整体的福祉。然而,他也明白,要让一个社会进入良性循环,就必须先让百姓吃饱穿暖。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百姓连温饱都无法保障,又怎能期待他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权利和自由?
朱由榔深刻认识到,民主社会的建立并非只依赖物质富裕,而是因为贫困限制了人们的精力与视野。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怎么可能关心投票权或社会正义?因此,为了让大明能够快速进入良性循环,他决定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除了将自已在缅甸建立的国企和制造业迁移到云南(保留在缅甸的分厂),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还通过直接发钱的方式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
尽管马基雅维利曾告诫君主要做一个吝啬的统治者,避免因为过于慷慨而导致国库空虚,但朱由榔不仅仅是一个封建君主,更是一位坚定的汉民族主义者。在民族复兴的大局面前,他深知,只要能让汉民族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样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的这些举措,是为了让每一个汉人都能拥有尊严和希望,为民族的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个小村落里,百姓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着最近的变化。
“我原本以为朝廷对咱们这些普通百姓向来是只会索取,哪容易会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发生在咱身上,没想到这次朝廷竟然真的发了纸币,真是没想到。”一位村妇低声感叹道,“再过不久,咱们这些老百姓的日子就能过得好了。”
“虽说是张票子,它不是实打实的白花花银子,但能当钱使,对咱老百姓来说就没什么区别,反正是白送的不要白不要!”
一位年长的老人点头道:“是啊,这真是从未有过的机会。朝廷给我们发了钱,等一切都恢复了,生活就会更好了,咱们不再是那种饱受战乱摧残的人了。”
他们的眼中透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就像朱由榔所期望的那样,百姓的生活改善了,消费欲望也随之恢复。这一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救济,更是向云南百姓展示了大明政府的关怀与雄心,百姓的信任也因此得以重新建立。
朱由榔的一纸命令,发放的不仅仅是纸币,更是对民众生活的关怀,是一场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复苏大计。虽然这只是一项暂时的刺激政策,但它为云南的经济恢复和民众的生计带来了急需的帮助,也为接下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政府给民众发钱,虽看似简单,却承载了深远的经济学道理与政治智慧,推动着大明经济在困境中稳步前行。
“可不是嘛,什么经济刺激政策都没有直接发钱来得痛快。”永历帝朱由榔靠在龙椅上,漫不经心地说道。
他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亮:“等咱们大明一统天下,要是再遇到什么经济危机,咱们可以搞个货币改革。就比如,把现在的货币换成新的,比例就定在一万比一吧。也就是说,一万个旧币才能换一个新币。而且,咱们规定一个时间,过期不换的旧币就作废了。”
“陛下英明!”行政院首相彭于发抚掌称赞,“微臣斗胆猜测,陛下的这一举措,可谓一石二鸟。一方面,可以大幅度缩小贫富差距,让那些家财万贯的富豪们也尝尝‘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滋味;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来说,他们藏在家中的那些金银珠宝,如果不去银行兑换就会变成废纸。如果去银行兑换,就很容易暴露自已的财产。此举可谓是阳谋啊!”
永历帝朱由榔哈哈大笑:“彭爱卿果然深谋远虑。不过,现在咱们的纸币才刚刚在云南推广开,还用不着这么急。”
“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些个贪官污吏可不是好相与的,三岁小儿都能想到,他们肯定会找其他人帮他们出金。不过呢,有人知道就会有泄露的风险。总归是为我们查处贪官污吏增加了便利。”
“不过这招肯定是不会用的,因为当这招用出来的时候是为了挽救经济,而不是单纯为了查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