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消息如投入深潭的石子,在社交媒体上激起千层浪。短短十二小时内,#被污染的救赎基金#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康复中心官网的留言区涌入大量温暖话语。有人讲述自己与抑郁症抗争的故事,有人附上亲手绘制的鼓励卡片,还有匿名网友每日准时转账十元,留言板上渐渐攒出了“十元重生计划”的专属话题。
“沈医生,电视台想做一期专访!”小夏举着手机冲进办公室,屏幕上跳动着本地民生栏目的邀约信息。苏砚正在整理新收到的信件,闻言抬头:“或许这是个机会,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坚持。”
录制现场的聚光灯下,沈知遥轻抚着面前堆叠的患者来信:“很多人问,发现资金背后的黑暗后,为什么不首接关闭康复中心?”她抽出一封带着泪痕的信笺,“这是一位母亲写的,她的女儿在这里重拾笑容。对我们来说,这里不仅是建筑,更是无数人抓住希望的支点。”
镜头转向苏砚时,他卷起袖口,露出那道淡粉色疤痕:“曾经我以为,用父亲的钱帮助他人就能赎罪,但真正的救赎,是让这里的每一盏灯,都由纯粹的善意点亮。”他身后的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募捐数据——数字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
节目播出当晚,康复中心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有企业代表主动提出免费提供场地和物资,也有心理咨询师志愿加入团队。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位神秘捐赠者一次性汇入七位数善款,备注栏只有简短的七个字:“为当年的沉默赎罪”。
“会是他吗?”沈知遥盯着银行短信,联想到正在服刑的苏砚父亲。苏砚摇摇头:“不重要了。”他打开窗户,夜风裹挟着栀子花香涌进来,“重要的是,现在有更多人愿意和我们一起走下去。”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网络论坛上,有人翻出苏砚父亲的旧案,指责康复中心是“杀人犯儿子的遮羞布”;还有营销号编造谣言,称所谓资金黑幕不过是炒作手段。面对汹涌的舆论,沈知遥和苏砚选择将每一笔善款的用途公开在官网,定期举办开放日邀请公众参观。
开放日当天,康复中心的花园里挤满了人。小雨正在教小朋友画蝴蝶,她笑着展示自己最新的作品——破茧的蝴蝶翅膀上,缀满星星点点的荧光颜料。“这些光点,就像大家给我们的力量。”她仰起头,阳光在睫毛上跳跃。
角落里,一位戴着鸭舌帽的老人驻足许久。当他摘下帽子时,沈知遥愣住了——那是曾在法庭上与苏砚父亲针锋相对的商业对手。“当年我也参与了那场收购的暗箱操作。”老人声音沙哑,将一张支票轻轻放在桌上,“这是我的赎罪,也是对你们勇气的敬意。”
暮色西合时,沈知遥和苏砚站在顶楼天台。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坠落人间的星河。“你看,”苏砚指向远处,新建的心理援助热线大楼正在施工,塔吊上的警示灯一闪一闪,“黑暗里的光,永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多。”
沈知遥倚在他肩头,手机突然震动。是基金会的法务发来消息:经过调查,那笔特殊捐赠己被冻结,相关部门将启动追溯程序。她关掉屏幕,将头埋进苏砚怀里:“这次,我们终于能真正轻装上阵了。”
夜风掠过两人相握的手,带来楼下传来的欢笑声。康复中心的院子里,患者们正在举办露天音乐会,有人弹着吉他,有人跟着哼唱,歌声里带着破茧而出的轻盈与畅快。远处的天空中,几只萤火虫忽明忽暗地飞舞,宛如坠落人间的星火,在黑暗中勾勒出希望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