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乔迁新喜,庄规初立
钱石匠发现的那块暗红色、带着奇特纹路的石头,在西山坡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林冬仔细端详了半晌,又让钱石匠和李木匠两位见多识广的老师傅一同参详,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它入手微沉,质地坚硬,不似寻常山石,那暗红的色泽中,仿佛还夹杂着些许极细微的、金属般的光泽。
至于那所谓的“纹路”,更像是天然形成,却又带着几分人工雕琢般的规整,令人费解。
“这石头……确实古怪。”李木匠捻着胡须,沉吟道,
“老朽走南闯北,也算见过些奇石,却从未见过与此石相似的。
二小姐,依老朽看,这石头不像是本地该有的。”
“管它是什么呢!”刘春生在一旁憨笑道,
“只要不是什么不祥之物,扰了咱们盖房子就成!”
林冬微微颔首。
她也觉得这石头透着些古怪,但眼下众人正为第一栋新屋即将落成而兴奋不己,她不愿因此事分了大家的心神,便道:
“钱师傅,李师傅,这石头且先收好。
待日后有暇,我再仔细琢磨。
当务之急,还是先把刘大哥家这栋房子彻底完工,让大家伙儿都亲眼看看咱们西山坡的新屋是什么模样!”
两位老师傅也点头称是。
于是,这块奇石便被林冬暂时收了起来,众人的注意力,再次回到了热火朝天的建房工程上。
在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带领和指导下,刘春生家的那栋新屋,进展神速。
夯土的墙体厚实而平整,屋顶的梁架结构稳固而精巧,一片片青瓦被整齐地铺设上去,在阳光下闪烁着令人心安的光泽。
林冬设计的带有玻璃(她费了些周折,用“西山清坊”的盈利,从京城一家专做琉璃器的铺子高价购得少量平板琉璃,用于关键房间的窗户,其余则用坚韧的油纸)和木制窗格的新式窗户,
以及带有排烟道的改良火炕和灶台,也一一安装到位。
不过十数日功夫,西山坡第一栋真正意义上的“新式瓦房”,便在一片欢呼声中,彻底落成了!
那是一栋坐北朝南、青瓦白墙(墙体外层用石灰和细沙混合粉刷)的三间正房带一间耳房(作厨房)的小院。
院墙不高,用的是从山上开采的石块垒砌,显得古朴而坚固。
屋前还特意留出了一小片空地,林冬说,开春后可以种些花草蔬菜。
乔迁那日,整个西山坡都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之中。
刘春生和妻子赵氏,带着两个孩子,站在自家崭新的屋门前,激动得热泪盈眶,几乎说不出话来。
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竟能住进如此宽敞、明亮、又干净整洁的瓦房里!
“二小姐……您……您的大恩大德,我们一家子,做牛做马也报答不完啊!”
刘春生一个七尺高的汉子,竟当着众人的面,“噗通”一声跪倒在林冬面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赵氏也拉着两个孩子,一同跪下,泪流满面。
“刘大哥,赵嫂子,快快请起!”
林冬连忙上前将他们扶起,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这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劳作的结果。我不过是尽了些绵薄之力罢了。
能看到大家住上好房子,我心里也高兴。”
在众人的簇拥和道贺声中,刘春生一家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居。
他们原先那点少得可怜的家当,在新屋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看着那光洁的地面,明亮的窗户,还有那摸上去便暖烘烘的新式火炕,
以及那再也不会倒灌油烟的新灶台,一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林冬特意让小桃送来了一些“西山清坊”的酱菜、一小袋新米,以及几尺新布料,作为乔迁贺礼。
其他佃农也纷纷从自家那点微薄的存货中,拿出些许瓜果蔬菜,前来道贺。
当晚,刘春生家的新屋里,点起了明亮的油灯,传出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这第一栋新屋的落成,如同一剂强心针,更是极大地鼓舞了西山坡众人的士气。
他们仿佛己经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也能住进这样舒适安稳的新家里。
趁着这股高涨的热情,以及新屋落成带来的对未来共同生活的具体期盼,
林冬觉得,是时候将建立更完善的“庄规民约”提上日程了。
第二日,她便召集了庄上所有成年男女,在管事房前的空地上,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西山坡社区共治大会”。
“诸位乡亲,”林冬站在众人面前,声音清晰而恳切,
“如今,我们西山坡人丁渐旺,各项产业也初具规模,刘大哥家的新屋也己落成,往后大家的日子,定会越过越好。
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想要我们这个大家庭长久和睦、共同发展,便需要一套大家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规矩。”
她将自己连日来草拟的一份《西山坡庄规民约》初稿,让识字的小桃(林冬近来也在教她认字)念给大家听,
并鼓励众人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这份《庄规民约》初稿,涵盖了日常作息、生产劳动、物资分配、环境卫生(如垃圾分类处理、茅厕的定期清洁)、
公共设施(如新泉眼、未来可能修建的学堂、工坊)的维护使用、防火防盗、邻里纠纷调解,
以及对勤劳上进者的奖赏和对懒惰滋事者的惩处等方方面面。
起初,佃农们还有些拘谨,不太敢开口。
但在林冬的鼓励和刘春生等人的带动下,渐渐地,大家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二小姐,这每日清扫自家门前雪的规矩好!省得一下雪,路都难走!”
“还有那防火的规矩,也该立!咱们这柴草多,可得小心!”
“只是……这孩子打架的小事,也要报官不成?”一位老妇人有些担忧地问。
林冬耐心解释道:“自然不是报官。
我的意思是,若有小的摩擦纠纷,先由各家自行化解,若化解不了,可请刘副管事(她当场提议由刘春生担任,众人一致赞同)出面调解。
若是再调解不成,或遇到更严重的事情,再由我来公断。
力求小事不出庄,大事不闹官,和气生财。”
众人听了,都觉得在理。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几处细节的修改,这份凝聚了众人智慧的《西山坡庄规民约》,
最终全票通过,并由林冬和小桃共同誊写在几块大木板上,张贴在了管事房外最显眼的位置。
从此,西山坡的发展,便有了更清晰的“行为准则”和“管理框架”。
众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新屋的落成,庄规的确立,都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美好、也更加有序的明天。
然而,就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气氛中,负责每日巡查庄内各项事务的刘春生,
却在《庄规民约》张贴后的第三日清晨,找到了林冬,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凝重与困惑。
“二小姐,”刘春生压低了声音,“这新规矩大家都说好,也都愿意守。
只是……只是今早巡查时,发现咱们囤积备用、准备开春后用来加固那几个新蓄水塘的石灰,好像……好像少了一小堆。
不是很多,但确实少了。”
林冬闻言,原本带着浅笑的嘴角缓缓抿首,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