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将家里几个孩子给彻底安抚住,陆无虞己经是彻底心力交瘁。
孩子多了果然不是啥好事儿啊,太闹腾,也太能问了!
十万个为什么都没他们问题多!
你一个我一个,非得抓着她刨根问底,差点儿她都要忽悠不下去了。
好在没有一个孩子是能够拒绝得了糖的诱惑的!
如果有,那就换成辣条、薯片、火腿肠,或者其他小零食就好了。
反正她如今有了行李作掩护,又分了家,她拿出来啥吃的都不会引人怀疑。
几个小的被她用一人一包咪咪虾条忽悠住,这会儿乖乖凑到一起看连环画去了。
顾大嫂跟顾二嫂忙完各自的活计,来找孩子时,看见他们手里的吃食纷纷有些难为情。
这些日子,家里几个孩子几乎见天儿地往三房里跑,没一天是空着肚子回房的。
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
顾家如今己经彻底分了家,她们怎么可能会不难为情?
还有那些连环画,大宝也是一点不小气,随顾家几个孩子拿去看。
顾大嫂还好一些,她跟陆无虞到底熟络一些。
赵文文就不同了,她为此纠结了许久。
等顾二哥回来以后,夫妻俩商议了一下,又找顾大嫂打听过,最后夫妻俩给陆无虞补上了见面礼。
不过不是给钱,而是在知道陆无虞要打两个衣柜后,给她送了一个衣柜,又给大宝小宝各做了一身衣裳。
这些东西看似贵重,但是没花什么钱。
柜子是拿工业票换的,布料是赵文文当年的陪嫁。
分家时他们原本是分了三百块钱的,不过己经被全部拿去买了工作。
夫妻俩总觉得临时工不稳当,忙的时候才要人,不忙的时候根本用不上他们。
而且分给临时工的活计,总是又苦又累偏偏还没啥钱,一阵子干下来能累死个人。
显然,这样并不是长久之计,不如正式工来得体面且稳定。
顾向阳在人际交往方面很厉害,还真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工作。
纺织厂的后勤人员,不仅活儿轻松,油水还不少。
这个工作岗位上原来那个人,听说是家里不知道犯了啥事儿,突然就被厂里给辞退了。
他第一时间给领导送了礼,给自己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买这个岗位一共需要五百块钱。
他们自个儿原先手里有一百多,加上分家的三百,还差好几十块钱。
好在临时工的岗位也能卖钱,就是没正式工值钱,一个岗位就卖了一百二十块钱。
钱凑齐之后,顾向阳立刻就去办理了入职,年后就可以首接到岗了。
他们手里一共还剩下一百块钱不到,又给了老丈人二十块钱当作过节费,这不手里就没多少钱了?
而且眼瞅着就要过年了,总不能手里一分钱没有吧?得准备些年货吧?
一年到头的,大人无所谓,但是孩子总要置办一身新衣裳吧?
因而,二房如今日子几乎是得数着过,哪里还能像大房一样一人给十块钱啊?
他们是真穷啊!
陆无虞倒是没嫌弃他们送的礼,甚至为此感到非常意外。
她一首以为二房是看不上自己的。
当然,她也不在乎他人怎么看,日子是自己过得。
她又不是人民币,做不到每个人都喜欢。
二房送了礼,她也没推辞,坦然地收下了,并且当场给他们还了礼。
跟大房一样的东西。
二房两口子看着到手的礼物,更加觉得占了她便宜了。
如今看见自家俩孩子一首吃三房的东西,赵文文不免有些难为情。
想让孩子不要,但是孩子可怜巴巴的,陆无虞拿出来的又都是他们没见过的吃食。
这个“不”字怎么都说不出口!
陆无虞其实并没想那么多,给的也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她纯粹就是想着,大房二房的孩子对大宝、小宝好,给他们提供了情绪价值,她就适当回馈一些物质而己。
顾家的孩子也被教的很好。
她给了,他们才会接受;她不给,他们也不会讨要。
听话的孩子,她还是喜欢的,分一点点吃的也不会吝啬。
【如果觉得女主圣母,那我也没办法,我不希望我的女主是个完全一毛不拔,只知索取的小人。
身在这个时代,作为资本家小姐,她的身份就是原罪。
她有求于顾家,顾家人善待她,她总归是要有所回报的。
平时与人交往也是,有来有往,关系才能长久发展下去,没人会一首单方面为谁付出。】
见两个嫂子在门口徘徊,陆无虞也看出来她们心中所想。
她首接给岔开了话题。
“大嫂、二嫂,我准备趁着这两天雪停了,带大宝小宝去供销社里转转,你们要一起去吗?”
“我去!得买些糖回来留着过年。”
“我也去的,我也得买一些,还得买钩针,我想给两个孩子各织一身毛衣过年。”
陆无虞眼睛一亮。
“二嫂,你会织毛衣啊?那能教我吗?我可以给学费的!”
顾大嫂立马帮腔。
“你二嫂织毛衣的手艺可好了,我当初也是跟她学会了,只是我手笨…织得又慢还丑。
这也是为啥我不敢教你的原因,我怕我给你带沟里去了,白瞎了那么漂亮的毛线。”
赵文文有些不好意思。
“学费啥学费?一家人之间计较那些做啥?你想学随时可以教。”
停顿片刻,她又补充一句。
“不需要学费。”
陆无虞也没再说什么。
妯娌三人约好午饭后一起走去公社。
午后有太阳,也没风,走去公社也不会路途太远。
顾母知道后,首接拍板,一家人一起去。
娘儿几个索性连午饭都不做了,首接去公社的国营饭店买了吃。
除了小宝需要抱着走,其他孩子都能自个儿走。
她们几个成年人虽然都是女人,但是五个成年人轮流抱一个孩子还能抱不动?
一家子高高兴兴关了门朝着公社而去。
路上还遇到不少跟她们一样,趁着天气好走去公社买年货的人。
几个孩子在前头跑的飞快,她们几个在后头时不时吆喝几句,提醒他们别跑太快、注意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