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兵王血色重生
一代兵王血色重生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幻 > 一代兵王血色重生 > 第81章 义务教育均衡

第81章 义务教育均衡

加入书架
书名:
一代兵王血色重生
作者:
凡客人生
本章字数:
6750
更新时间:
2025-05-29

潮头

第一章 破冰

清晨五点,沈霄的手机在床头柜震动。屏幕亮起时,妻子林静翻了个身,伸手按住他正要关闹钟的手:"今天周六,再睡会儿。"窗帘缝隙漏进的微光里,他看见妻子鬓角新添的白发,突然想起上个月她体检时医生说的"血压偏高"。

"不行,八点要去桃花坞。"他轻声抽回手,穿好衬衫时,目光落在衣柜第三层的红布包上——里面装着十八年前在乡村小学用的备课本,纸页间夹着泛黄的合照:七个孩子挤在土坯墙前,最左边的女孩扎着麻花辫,手里攥着他送的铅笔盒。

下楼时,厨房飘来粥香。十岁的儿子小羽趴在餐桌上,作业本摊开在油条旁:"爸,这道鸡兔同笼题,桃花坞的小朋友会做吗?"沈霄夹起一个煎蛋放进孩子碗里:"他们可能用树枝在地上算,但算得比你快。"少年瞪大眼睛,窗外的晨雾里,育英小学的校车正缓缓驶过。

七点三十分,黑色轿车驶入桃花坞乡。车窗外掠过断壁残垣的旧校舍,沈霄摇下车窗,潮湿的泥土味混着炊烟钻进鼻腔。十八年前,他曾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三个寒暑假,用省下的生活费给孩子们买字典,却在某个暴雨夜眼睁睁看着泥墙倒塌,砸毁了唯一的算术教具。

"沈书记,前面路太窄。"司机将车停在村口。沈霄下车时,看见桃花坞小学校长陈守业正领着几个老教师等候。老人穿着洗褪色的中山装,袖口磨得发亮:"您当年教的周强,现在在镇里开货车,听说您要来,非要捐二十套课桌椅。"

走进校园,三间教室外墙裂着蛛网般的纹路,操场上的国旗杆是根木杆,褪色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飘拂。三年级教室里,十七个孩子挤在十二张课桌前,最前排的女孩穿着露趾的球鞋,课本边角卷得发毛。沈霄蹲下身,看见她在练习本上写的字:"老师,我想有新铅笔。"

"去年申请的修缮资金..."陈守业搓着手,声音低下去,"都用到镇中心小学了。"沈霄没说话,从公文包掏出钢笔,在女孩的本子上画了颗五角星。抬头时,他看见墙上歪歪扭扭的标语:"知识改变命运",墨迹被雨水冲淡,露出底下更旧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

第二章 交锋

常委会在九楼会议室召开,圆形会议桌旁坐着十二位常委。沈霄翻开文件夹,第一张是育英小学的航拍图:塑胶跑道、恒温泳池、数字化教室,与半小时前见到的桃花坞小学形成刺目对比。

"先听陈局汇报。"沈霄示意教育局局长发言。陈立起身时,西装裤膝盖处微微发亮——这位在教育系统干了三十年的老局长,皮鞋总是擦得锃亮,却在走访乡村学校时磨破过三双布鞋。

"根据最新统计,"陈立的声音有些发紧,"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具有硕士学历的83%集中在城区,乡村学校音体美教师兼职率达91%。桃花坞小学的李老师,一人包揽语文、数学、品德三门课,还要负责给住校生做饭。"

"所以要把城里老师赶去乡下?"文旅局长突然插话,"育英小学的家长都是企业家、公务员,他们交的税..."话未说完,被沈霄截断:"教育不是商品,不能按纳税额分配。你女儿在育英读五年级,知道桃花坞的孩子每天走几里路上学吗?八公里,比离家到办公室还远。"

会议室陷入沉默。沈霄翻开第二份文件:"这是我昨晚收到的举报信,说'县管校聘'让乡村教师人心惶惶。但你们知道吗?去年城区学校招聘教师,报名人数是岗位数的28倍,而桃花坞所在的清水镇,三个教师岗位无人报考。"他的手指敲了敲桌面,"不是'赶',是'引'——带职称轮岗、绩效翻倍、职称优先,这些政策不是施舍,是补偿。"

"沈书记,"组织部长终于开口,"教师编制属于学校,轮岗涉及人事关系变动,省厅之前没有先例..."

"那就让江城成为先例。"沈霄从文件夹抽出一张泛黄的纸,"这是我十八年前在桃花坞的支教日记,里面记着一个叫杨小花的女孩,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喂猪,然后走路上学。有次她摔在泥坑里,课本泡烂了,哭着说'对不起老师'。"他的声音低沉下去,"后来她没考上初中,去了东莞打工。如果当时有像样的老师,或许..."

会议结束时,窗外飘起细雨。沈霄留在会议室,看着墙上的江城地图。育英小学所在的区域被标为红色,像块鲜艳的胎记,而桃花坞等地只是淡得几乎看不见的浅灰。秘书小林走进来,手里拿着份文件:"沈书记,育英小学家委会递交了请愿书,说轮岗会影响升学率。"

"让他们来会议室谈。"沈霄站起身,西装裤上有道明显的折痕,"顺便通知宣传部,明天下午开新闻发布会,我要亲自答记者问。"

第三章 暗涌

下午三点,育英小学的家长代表准时抵达。为首的是本地房企老总周明,他的女儿在五年级重点班:"沈书记,我们不反对公平,但不能拿孩子的前途冒险。王老师带的班,连续三年奥数获奖率全市第一..."

"周先生,"沈霄打断他,"你女儿的书包里有进口彩铅、智能手表,可桃花坞的孩子用的是粉笔头当蜡笔。如果教育只看获奖率,那这些孩子的未来在哪?"他从抽屉拿出一叠照片,"这是我今早拍的,桃花坞小学的教室连吊扇都转不动,而育英的教室有中央空调。你觉得这公平吗?"

周明沉默片刻,换了种语气:"我们可以捐款,给乡村学校买设备..."

"硬件是基础,但软件才是关键。"沈霄将照片退回,"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着二十年前的教案学习吗?愿意让没有专业训练的老师教英语发音吗?"他看向其他家长,"轮岗不是让名师去受苦,是让教育理念流动起来。育英的老师去乡村学校开教研会,乡村老师来城区跟岗学习,这是双赢。"

家长们离开后,沈霄接到陈立的电话:"沈书记,苏敏的事有点麻烦。她丈夫闹到学校,说要离婚..."

"我记得她,"沈霄揉了揉眉心,"育英小学最年轻的省级教学能手,主动申请去桃花坞。"

"对,她丈夫是市医院的科室主任,觉得丢面子。"陈立的声音里带着忧虑,"如果首例轮岗就出问题,恐怕..."

"我来跟她谈。"沈霄挂断电话,窗外的雨越下越大。他想起苏敏的报名申请里写着:"我出生在乡村,知道知识有多珍贵。"这样的老师,不该被世俗眼光束缚。

第西章 前夜

晚上七点,沈霄办公室的门被推开。苏敏穿着素色连衣裙,头发扎得整齐,眼角却有掩饰不住的疲惫。"沈书记,对不起,给组织添麻烦了..."

"坐吧。"沈霄给她倒了杯茶,"我十八年前在桃花坞支教时,有个学生叫陈芳,跟你一样大。她成绩很好,却因为家里要供弟弟读书,初中就辍学了。现在她在镇上开小卖部,每次看见我都要说'要是当年有您这样的老师就好了'。"他看着苏敏的眼睛,"你知道吗?桃花坞的孩子,缺的不是设备,是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的底气。"

苏敏的眼眶红了:"我父亲就是乡村教师,首到退休都没走出大山。他临终前说,最遗憾的是没能让更多孩子读上书。"她从包里拿出张照片,老旧的相框里,年轻的教师站在土坯房前,身后是笑得灿烂的学生,"这是我父亲和他的学生,里面有个女孩后来考上了师范,现在还在乡村教书。"

"所以你想成为像你父亲那样的人。"沈霄轻声说。苏敏点点头,眼泪落在茶杯里:"我丈夫说我疯了,可我看见育英的孩子浪费作业本时,就想起父亲批改作业用的草纸..."

"去做吧。"沈霄将一份文件推给她,"这是新修订的《轮岗教师保障条例》,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都有政策倾斜。如果有人刁难,首接找我。"

送走苏敏后,沈霄打开电脑,调出"青禾计划"的倒计时界面。距离启动还有48小时,屏幕右下角弹出一条新闻:"江城学区房价格逆势上涨,家长连夜抢购学位房。"他关掉页面,点开珍藏的文件夹,里面是十八年前用胶片机拍的照片:杨小花蹲在溪边洗课本,阳光穿过她湿漉漉的发梢,在水面上碎成金箔。

凌晨一点,沈霄在笔记本上写下最后一段文字:"改革的阵痛必然存在,但比起让千万孩子困在教育的泥沼里,我们这点压力算什么?明天的新闻发布会,我要让所有人看到,教育公平不是口号,是必须趟过去的河。"

窗外,雨渐渐停了。远处的育英小学依然灯火通明,而百公里外的桃花坞,星光正洒在陈守业老人新写的黑板报上:"欢迎新老师"。粉笔字歪歪扭扭,却在晨露中泛着希望的光。

下章预告:新闻发布会上,周明带领家长代表团举着"教育不能搞平均主义"的标语闯入,现场首播画面引发全网热议;沈霄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突然收到匿名快递,里面是十八年前桃花坞校舍倒塌的调查报告复印件;与此同时,苏敏在丈夫的坚持下前往教育局办理退出轮岗,却在门口遇见抱着作业本的小羽,少年举着父亲的支教日记问:"苏老师,您认识这个叫杨小花的人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