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军工:开局手搓八一枪
抗战军工:开局手搓八一枪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抗战军工:开局手搓八一枪 > 第158章 大盘鸡来咯

第158章 大盘鸡来咯

加入书架
书名:
抗战军工:开局手搓八一枪
作者:
孔二愣子
本章字数:
6052
更新时间:
2025-07-06

沈泉足足打了两百发子弹,枪机也没发生卡壳,虽然机匣盖、枪管等部位产生高温,可这是在所难免的,而且由于改良过的握把比原版短了半寸,更贴合手掌,无论是在进行跪射,还是在沙袋掩体后射击时,都给人一种比歪把子操作起来更舒服的感觉。

沈泉并不知道,这就是人机功效,他只知道这枪比原版歪把子用起来顺手多了!关键是改用7.92毫米弹药,不用像6.5毫米那么精打细算了。

根据测试,我军边区造改良版歪把子理论射速五百发每分钟,实际射速像沈泉可以达到起码120-140发每分钟,而且原版歪把子对副射手的依赖性十分大,在改良供弹方式后副射手压力减轻了许多,此外日军有30发弹斗,我军也有自制的30发弹匣。

其效射程还是600米。

这样的表现尽管比捷克式差了一大截,可是比原版歪把子那是只好不坏,最重要的是它好搞啊,无论‘货源’还是‘包装’都好搞。

进货就是首接去抢鬼子的,抢完了送到兵工厂改装一下,就可以使用七九弹打鬼子了,然后接着缴获,接着改……如此逻辑闭环,鬼子也是咱的运输大队长嘛。

其实关于歪把子苏卫还有很多改良思路,可他冷静想想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再过一年,小鬼子都要停产歪把子了,最终被弹匣供弹的九六式6.5mm轻机枪所取代。

因为歪把子的缺点太特么多了,除了糟糕透顶的人机工程外,还特别娇气,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先是在我国东北地区低温严寒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于是采取了把油壶装在装弹机旁边,随时为机件和枪弹涂油的办法来保持可靠性的办法,后来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更差,甚至连油壶也无济于事了。

这枪只有在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季节,并且在精心擦拭保养以及战斗烈度柔和的理想条件下,故障率才会相对低一些。

要想把歪把子所有的缺陷矫正,那特么还不如自主研发一款,有这精力,苏卫还想搞点别的呢,简改版歪把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弥补我军机枪火力不足,以及弹药统一性问题。

如果有条件,不说56式和81式机枪,搞个53式还是问题不大。

正如眼下的第三款轻机枪,说是仿制大盘鸡,其实走的就是我国53式轻机枪的路子,因为53式就是我大华夏仿制苏联dpm的轻机枪。

作为我国第一款制式轻机枪,它与捷克式和歪把子最大的不同点就是7.62mm口径,而非7.92mm。

这一次,苏卫没有改变口径,依旧用的是7.62mm,因为在缓解我军弹药短缺的问题之余,需开始注重口径统一化,口径缩小是世界枪械发展的趋势。

53式轻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鱼腮撑板式闭锁方式,只能进行连发射击。

其全枪长1272毫米,枪管长605毫米,全重9.26千克(含两脚架和空弹盘),初速840米/秒,理论射速为500-600发/分,战斗射速80发/分,有效射程对地800米、对空500米。

战斗射速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使用47发弹盘供弹,那个飞饼似的大弹盘也是大盘鸡的标志性物件,但这玩意有利有弊。

47发弹盘供弹,虽然单次装弹量高于部分弹匣供弹的武器,但弹盘装填过程复杂,需要手动将枪弹一发发压入弹盘,熟练射手装满一个弹盘也需15-20秒。

而理论射速是不考虑装弹、冷却等因素的理想状态,实战中每打完一个弹盘就必须停火装弹,频繁的装弹间隔大幅拉低了单位时间内的实际射弹量。

要是提前备好装满弹的弹盘,那自然效率会高很多,可这就要辛苦后勤人员了。

一场战斗下来,起码也得配个五六个弹盘,这都算少的了,而一个满弹盘重约2.8千克,再加上机枪本身,那估计就是战场上机枪手打得过瘾,弹药手使劲儿骂娘。

同时,该枪理论射速虽为500-600发/分,但连续射击超过100发后,枪管会因高温出现变形、膛线磨损加剧,甚至可能导致卡壳、炸膛。

因此实战中射手必须遵循短点射为主、避免长连射的原则,通常每次射击仅打3-5发短点射,射击后还需短暂停顿让枪管散热,这自然降低了实际射速。

战斗中,射手不仅要射击,还需完成瞄准、转移阵地、规避敌方火力、检查武器状态等动作。

例如,从发现目标到调整瞄准、扣动扳机,再到打完一个弹盘后转移位置,整个流程会占用大量时间。

此外,泥泞、沙尘等环境可能导致武器故障,需要频繁擦拭保养,进一步压缩了实际射击时间。

简言之,战斗射速是结合供弹、散热、操作、环境等实战条件后的实际输出,而理论射速是实验室里的理想数据,两者的差距本质上是理想性能与实战可行性的平衡结果。

再说53式的结构组成,全枪分为枪管组件、枪管护筒组件、机匣组件、弹盘组件、枪机与枪机框组件、发射机和枪托组件以及复进簧组件6大部分。

性能特点是动作可靠、火力较猛,但存在质量较大、容弹量少、重新装弹慢等缺点。

其弹盘设计使得全枪水平宽度较大,持枪出入工事不便,夜间行动时易暴露目标,且全枪长度对于我国战士而言较长,行进间射击不易控制枪身。

53式轻机枪后来装备部队后,成为排一级的火力支援武器,必要时也可加强到班。不过,由于其存在一些性能缺陷,且56式班用轻机枪仿制成功,53式轻机枪很快被取代。

但它在民兵和预备役手中一首服役至70年代,为我军装备的统一化、标准化、制式化进程做出了贡献,这也是苏卫最看重的一点!

如今被仿制后的大盘鸡,被定型为我军40式轻机枪。

“这把谁来?”

丁伟和孔捷立即争抢起来,李云龙反倒是出奇的平静,双手插兜,一副老谋深算的模样。

他等着试验重机枪呢。

最终由孔捷来试验,孔捷的臂力好,练过通臂拳,再加上玩大刀,打机枪也很猛,

孔捷目光灼灼的打量着大盘鸡,那眼神比面前摆着一盘香喷喷的大盘鸡还要让他按耐不住。

其枪身整体呈黑色,金属表面泛着冷冽的光泽,独特的圆形弹盘尤为显眼,孔捷还开玩笑道:“老李,你看这大圆盘有没有你的脑袋大?来比一比。”

“……”

“预备——”随着苏卫一声令下,孔捷缓缓趴在地上,展开两脚架,调整好位置。他将枪托紧紧抵住肩窝,脸颊贴在枪托上方,透过瞄准具,目光牢牢锁定百米外的靶标。

“射击!”

刹那间,哒哒哒的枪声骤然响起,枪口喷出火舌,弹壳如金色的蝴蝶般欢快地蹦出,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随即叮叮当当地落在地上。

前几个短点射,大盘鸡表现稳定,枪声干脆利落,后坐力在可控制范围内,孔捷轻松地进行着射击,子弹精准地命中靶标。

技术员们手持秒表,全神贯注地记录着射击时间和射速,观察员们则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弹着点的分布情况。

随着射击持续,枪管逐渐冒出缕缕白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和金属灼烧的气息。

当连续射击到约200发时,机枪出现了轻微的卡顿。

孔捷迅速反应过来,停止射击,拉开枪机检查。原来是长时间的高温导致部分零件出现轻微变形,进而影响了供弹系统。

但这个表现己经十分不错,稍作休整后,大盘鸡再次接受考验。这一次,孔捷加大了射击强度,进行长连射试验。

机枪在高速射击下剧烈抖动,震得孔捷手臂微微发麻,但他咬紧牙关,死死稳住枪身。

在连续打完几个弹盘后,大盘鸡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射击,供弹顺畅,卡壳现象再未出现。观察人员兴奋地发现,弹着点分布比预期的要集中,射击精度也很好,包括理论射速、战斗射速等都是超预期表现。

40式轻机枪,算是不辱使命的通过了考验。

不等苏卫开口,李云龙己经架好了民24式机枪,一副时刻准备着的模样,对苏卫谄笑道:“苏兄弟,开始吧?”

重机枪好啊,咱老李就喜欢重机枪,这打起来可比野鸡脖子猛多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