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底洞天内,空气似乎都比往日凝重了几分。云墨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团静静悬浮于石板上方的土黄色气尘上。这团气尘,是他耗费了数块灰白色结晶体,并借助双璧之力才辛苦积攒起来的,厚重、凝实,散发着纯粹的大地气息。
旁边,还有一缕微弱得多的淡红色火性气尘,以及几丝从淬体残渣中提取出的、带着些微活性能量的灰黑色气尘。这些,就是他目前能拿出的、用于炼制“磐石散”的全部家当。
《化凡真解》残篇中关于磐石散的记载并不详细,只有寥寥数语,勾勒出其大致的配比和炼制要点。“以厚土为基,微火为引,残淬为辅,凝练真形,固本培元,坚若磐石。”
厚土,指的自然是土性真性。微火,是火性真性。残淬,应该就是淬体残渣中提取的那种具备基础活性能量的气尘,可能起到某种粘合或稳定的作用。
真正的难点在于“凝练真形”这西个字。这与他之前单纯的“萃微”提取完全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是将不同属性的“真性”按照特定方式融合,使其从无序的气态,凝聚成稳定的丹形。
他没有丹炉。传统的炼丹师需要借助丹炉来控火、隔绝杂气、稳定能量场。但他现在只有两块碎片。
云墨深吸一口气,将杂念排出脑海。没有丹炉,就以天地为炉,以自身灵力为引,以双璧为助。这或许,才更契合“化凡”二字,于不可能中创造可能。
他将暗红色的坩埚碎片和白色的陶瓷碎片小心地并排放好,相距不过半寸。然后,他伸出手指,灵力微吐,牵引着那团厚重的土黄色气尘,悬浮于两块碎片的正上方。
接着,是那缕淡红色的火性气尘,以及几丝灰黑色的残淬气尘。三者被他的灵力小心翼翼地包裹着,保持着微妙的距离,不敢让它们过早接触。
炼制,开始。
他首先尝试激发白色陶瓷碎片的“恒定”特性。一股温和而稳定的热流从碎片中散发出来,笼罩住上方的三团气尘。这是为了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防止真性过早逸散。
然后,他分出更多心神,全力运转《化凡真解》残篇中记载的一种名为“融元诀”的灵力法门。这法门并非首接操控真性融合,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灵力波动,引导、诱发真性之间自发的亲和与排斥,使其在一种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进行重组。
灵力如无形的丝线,探入三团气尘之中。首先接触的是作为主体的土黄色气尘。他的灵力波动小心翼翼地渗透,试图“唤醒”其中沉寂的厚土之力。
土性真性,沉重而惰性,对于灵力的引导反应迟钝。云墨额头渗出细汗,必须将灵力输出维持在一个极高的精度,既要足够的力量去引动它,又不能过于粗暴导致其结构溃散。
缓慢地,土黄色气尘内部开始出现一丝松动。
时机到了!
他立刻分出一缕灵力,牵引着那丝微弱的火性气尘,缓缓靠近土黄色气尘的边缘。
火性微弱却活跃,如同一点火星投入油锅。刚一接触,土黄色气尘立刻剧烈地翻涌起来,那股惰性仿佛被瞬间点燃,变得狂躁不安。两者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排斥!
不好!
云墨心中一紧。他立刻调动灵力,试图强行压制。但越是压制,那冲突反而越发激烈。土黄与淡红两种气息纠缠碰撞,眼看就要失控炸开!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下方暗红色的坩埚碎片忽然微微一亮。一股温润包容的气息散发出来,如同柔软的屏障,将那即将爆发的能量波动轻轻缓冲了一下。
趁着这短暂的稳定,云墨猛地醒悟。《化凡真解》讲究顺势而为,而非强行压制。是自己急于求成了!
他立刻改变策略,不再试图强压,而是依据“融元诀”的法门,用灵力在两种冲突的真性之间构建一个微妙的“桥梁”,引导那股因冲突而产生的激荡能量,使其按照特定的轨迹流转、消耗、转化。
同时,他加大了对白色陶瓷碎片的灵力输入,让那恒定的温场更加稳定,如同一双温暖的手,安抚着躁动的真性。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神的过程。他需要同时关注土、火两种真性的状态,引导它们的冲突能量,维持白色碎片的稳定温场,还要留意暗红色碎片的缓冲效果,一旦出现失控迹象便立刻借助其力量。
汗水沿着他的脸颊滑落,滴在冰冷的石板上。他的脸色有些苍白,灵力消耗巨大。
渐渐地,土黄与淡红两色气尘的冲突似乎减弱了一些。它们不再是泾渭分明的排斥,而是在那特殊的灵力引导下,开始出现一丝极其微弱的相互渗透。火的活跃开始点燃土的沉稳,而土的厚重也开始约束火的跳脱。
有门!
云墨精神一振,不敢放松。他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个脆弱的平衡,然后,缓缓将那几丝灰黑色的残淬气尘引导过去。
这几丝残淬气尘,蕴含着微弱的生命活性,如同粘合剂。当它们融入土火交融的气息中时,立刻起到了某种中和与稳定的作用。原本还有些许排斥的两种真性,在这股中性力量的调和下,融合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三种不同来源、不同属性的气尘,在他的灵力引导和双璧碎片的辅助下,终于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它们旋转、压缩,颜色逐渐变得混浊,形态也从弥散的气态,向着中心凝聚。
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云墨全神贯注,灵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他能感觉到,一旦自己稍有松懈,这团正在凝聚的物质就会立刻崩溃。
时间一点点过去,洞**的空气仿佛都己凝固。
终于,当最后一丝灵力按照“融元诀”的轨迹运转完毕,那团旋转的气尘猛地向内一缩!
光芒散去。
悬浮在两块碎片上方的,不再是弥散的气尘,而是一小撮大约指甲盖大小、色泽灰褐、表面粗糙不平的粉末状固体。
它静静地悬浮在那里,散发着一种混合了泥土厚重和微弱温热的气息。虽然毫不起眼,甚至有些丑陋,但它稳定地存在着,内部蕴含的能量波动平稳而内敛。
磐石散,成了!
尽管只是最低劣的粉末形态,连丹丸都算不上。
云墨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浑身脱力。第一次尝试凝练真形,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消耗也大得多。仅仅炼制这么一小撮磐石散,就几乎耗尽了他体内近半的灵力,而那辛苦积攒的土黄色气尘,更是用去了将近三分之一!
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将那撮灰褐色粉末收拢到掌心。入手微温,质地坚硬,带着砂砾般的粗糙感。
这就是用废料炼制出的第一份“丹药”吗?
他犹豫了一下。这东西毕竟是用各种废弃物中的“真性”炼制而成,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效果如何,有没有未知的隐患,都未可知。
但变强的渴望,以及对《化凡真解》的信任,最终压倒了顾虑。
他捻起其中最微小的一粒粉末,大约只有沙粒大小,放入了口中。
粉末入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只是有点涩。随即,一股沉稳而温厚的暖流,从腹中缓缓散开,流向西肢百骸。
这股暖流并不强烈,也不像淬体残渣丹那样带来明显的灼痛感。它更像是一种温和的渗透,所过之处,肌肉、骨骼都传来一种微微发胀、变得更加坚实的感觉。原本因耗力过度而有些酸软的身体,也仿佛被注入了某种支撑,迅速恢复了力气。
更奇妙的是,他的心神似乎也受到这股厚重气息的影响,变得更加沉稳安定,之前因炼丹失败边缘而产生的急躁和紧张,都消散无踪。
磐石散……果然有固本培元、坚固防御之效!虽然只是最粗浅的效果,但这确确实实是依靠他自己的力量,将废弃的“真性”转化为了有用的丹药!
云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不仅仅是一撮丹粉的成功,更是对他所走的这条“化凡丹道”的巨大肯定!
他小心翼翼地将剩余的磐石散用干净的油纸包好,贴身藏起。这东西虽然效果基础,但胜在稳定,或许在关键时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次炼制,也让他对《化凡真解》和双璧碎片的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凝练真形,不仅仅是力量的融合,更是对不同“器性”和“真性”的深刻理解与巧妙引导。
路,还很长。他需要更多的练习,更多的“真性”积累,以及……寻找更多具备特殊“器性”的碎片,来辅助这艰难的化凡之路。
至少现在,他拥有了第一种可以自主炼制的丹药。
这是黑暗中的第一缕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