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中西医结合救重症 父子联手破难题
秋分过后,青石镇迎来一位特殊的患者——留学归来的陈教授。他在国外被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西医宣判"最多存活两年",绝望中听闻周家医馆的名声,抱着最后希望返乡求治。
周杏杰诊脉时,发现陈教授双下肢肌肉萎缩,舌体震颤,说话含糊不清,脉细弱无力,属中医"痿证"范畴,辨证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他决定采用"中药内服+针灸外治+现代康复"的综合疗法,同时让志学用西医知识记录病情变化。
"爸,最新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继续下降。"志学拿着检查报告,眉头紧锁,"西医说这种病目前无解......"周杏杰却翻开《青囊秘录》,指着"痿躄论治"篇说:"古人用'虎潜丸'治痿证,我们可以加入神经生长因子相关的中药,比如黄芪、人参、鹿茸......"
父子俩每天凌晨便开始研究药方,周杏杰根据经验调整配伍,志学则用电脑模拟药物分子与神经元的作用路径。一个月后,陈教授的肌肉萎缩速度明显减缓,甚至能在助行器下缓慢站立。
然而,治疗第五十天,陈教授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骤降。县医院ICU医生断言"无力回天",建议放弃治疗。周杏杰却不同意:"呼吸机可以维持呼吸,但阳气溃散之源在肾。"他取出银针,在关元、气海等穴位施灸,同时灌服大剂参附汤。
志学握着父亲的手,发现他的指尖在微微颤抖——这是二十年来从未有过的紧张。"爸,您说过医者不能慌。"少年轻声说,同时熟练地调整着呼吸机参数。周杏杰抬头,看见儿子眼中的坚定,忽然想起自己初次面对重症患者时,父亲也是这样看着自己。
奇迹在凌晨降临。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病房,陈教授的自主呼吸逐渐恢复,血氧仪显示数值趋于稳定。护士惊呼:"这简首是医学奇迹!"志学却知道,这是父亲用三十年经验,和自己通宵查阅的最新医学文献,共同织就的生命网。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周家医馆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引发热议。省中医院抛出橄榄枝,邀请周杏杰父子加入科研项目;国外医学期刊也发来论文邀约。但周杏杰都婉拒了:"比起发论文、拿奖项,我更想守着这方诊室,让乡亲们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志学却有不同的想法。某天深夜,他鼓起勇气对父亲说:"爸,我想报考中西医结合专业,去大学里系统学习现代医学。"周杏杰愣了愣,随即笑了:"当年你爷爷说我'放着大城市不去,偏守着小诊所',现在我又要留你在身边......去吧,中医要传承,更要创新。"
送儿子去大学报到那天,周杏杰特意让志学带上爷爷的老铜秤和那本《青囊秘录》。"记住,无论学多少西医知识,都不能丢了中医的魂。"他望着儿子走进校园的背影,忽然想起父亲送自己上大学时,也是这样站在车站,首到火车消失在远方。
深秋的风掠过医馆的青瓦,周杏杰转身走进诊室,看见李向阳正在教新来的学徒辨认药材。阳光穿过窗棂,照在药柜上的老铜铃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但中医的传承,却在儿子那代人手中,展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