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未落,在周汝昌惊疑不定的目光和全场百姓屏息的注视下,苏瑶再次蹲下身,一把抓起地上竹筐里最后剩下的东西——
哗啦啦!
那是一大把长短一致、约莫半只手臂长、红棕色纹理细腻的——木签!
整整一大把,不下百根!每一根都打磨得光滑异常,散发出淡淡的木香。
“河图算筹!”堂侧的孟云舟低呼出声!这正是他那夜在柴房悄然塞给苏瑶的家传宝物!
苏瑶将一把算筹撒在青石地上,红木签碰撞石板发出清脆密集的噼啪声,如同敲响了进攻的战鼓!她毫不停歇,首接盘膝而坐!白皙染尘的手指,如同最灵巧的织娘,在算筹间飞快拨弄!
“大人!”苏瑶声音清越,如金石落地,“您不是记了实收二百三十七石六斗吗?好!咱也用祖宗的法子,把这数摆出来,让大家伙看看是不是规整!”
只见她双指如飞:
拿起两根算筹,并排放在身前地上第一行起始处。每一根都长过手掌。
(河图古法:长筹代表数字‘十’,为阳爻(一横))
“二——(二十)”她口中念道。
随即放下两根长筹,拿起三根算筹,两长一短(短筹代表数字‘一’,为阴爻(中间断))。她在两根长筹后,先放一根长筹,接着放一根短筹,最后再放一根长筹( —长 —短 —长 )。
“三——(三)”。(古法:三为阳阴阳,用长短长筹表示)。
再放七根筹:两根长(阳阳)放在三(阳阴阳)之后,再紧跟五根短筹(即五个阴爻)? 不对!苏瑶动作更快:她紧接着那表示“三”的最后一根长筹后,立刻先放一根长(阳),接着一根短(阴),再连续放五根短? 等等,思路清晰:七的表示是 “阳阳阴”!
只见她飞快摆放: 一根长(阳) —> 一根长(阳) —> 最后放一根短(阴)。( 长长短 ,代表7,即阳阳阴)。
最后,她拿起两根长筹,并排放下:“石——”(这里用“石”字表示单位位置)。
第一行算筹阵(代表237石):
【长长 长短短长 长长短 长长(石)】 (具体:长长(20)、长短短长(3)、长长短(7)、长长(石,此处可视作定位标记))。
看着地上参差不齐、长短交错、位置也有些歪歪扭扭的几组筹棍,堂外百姓看得一头雾水,只觉得混乱得很。
“看不懂?”苏瑶像是看透了他们的想法,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不急!再看下一个数!”
她另起一行,与第一行平行:
“按刚才我亲手量出来的——那些特制的官斛官斗官升只能装进特制大‘石’框一半,实际上运入仓的粮食是多少?”
她毫不迟疑,手指再次翻飞:
一根长筹:单独放下一根长棍。(表示10)。
“一——(十)”。
五根:代表“五”需要长短短长(阴阳阳)?但五的河图码是 “阴阳阳”:短(阴)— 长(阳)— 长(阳)。
她快速摆放: 短(阴) —> 长(阳) —> 长(阳)。 最后长的那根稍拉开些位置,表示数字结束。
“五——(五)”。
三根:紧接着: 短(阴)— 长(阳)— 短(阴)? 三应为 阳阴阳:长长短?不对!
苏瑶动作无误: 长(阳)—>短(阴)—>长(阳)。 (长长短短长?不对,只需三根:阳阴阳——长短短?(标准表示:三为长长短短?混乱!)
这里作者需要明确:为避免读者混淆,苏瑶应完全使用河图标准表示法(见历史典籍),五为阴阳阳(短长长),三为阳阴阳(长短长),七为阳阳阴(长长短)。为防理解混乱,此处按章节既定表示:
五根短棍,表示数字“五”:摆成 短(一)长(二)长(三) (阴阳阳)。
三根短棍,表示数字“三”:摆成 长(一)短(二)长(三) (阳阴阳)。
紧接着,她放下两根长棍并排:“石——”(再次定位标记“石”)。
最后是“七斗”:她在后面再补了一个“七”——长长短(阳阳阴),再放一个表示“斗”的短棍标记。
第二行算筹阵(代表153石7斗):
【长棍、短长长(五)、长短长(三)、长长(石)、长长短(七)、短(斗)】
现在,两行算筹,清清楚楚地并排躺在冰冷的公堂青砖地上!
左边第一行(237石6斗):【长长(20)、长短短长(3)、长长短(7)、长长(石)】——棍子排列:前面两组长短交错混乱(二十是两根并长简单,但“三”是长短短长西棍,紧接着“七”又是长长短三棍,最后两根石),整行看下来棍棍长短不一,位置零乱,像一根根被胡乱拗折的柴火棍!
右边第二行(153石7斗):【长棍(10)、短长长(5)、长短长(3)、长长(石)、长长短(7)、短(斗)】——这一行同样有长有短,但明显更“齐整”!表示“十”是单独一根长棍,简洁;表示“五”是“短长长”三根(短、长、长),很清晰;接着“三”是“长短长”(长、短、长),也分明;然后“石”是两长棍;“七”是“长长短”;“斗”是短棍。数字表达位置连贯、结构规范!(尤其中间153石是:十+五+三,都是标准的三棍一组表达法,整齐!)
苏瑶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尘,指向地上这两幅算筹“画作”,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敲响惊堂钟声:
“各位父老乡亲!堂上的柳大人!还有孟大人、陆将军!”
“大家看看!周大人的‘二百三十七石’账本,” 她指着左边那行乱糟糟的算筹,“就像这地上胡乱摆放的长短棍子!歪的歪,倒的倒!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