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古代当摄政王
回古代当摄政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回古代当摄政王 > 第82章 冬日匠考

第82章 冬日匠考

加入书架
书名:
回古代当摄政王
作者:
南派的神
本章字数:
6308
更新时间:
2025-04-30

景隆十年冬月初一,细雪如盐粒般洒落在格物院新建的考场上。周琰站在回廊下,看着三百余名工匠学徒排队入场。这是大胤首次举办的"匠师资格考核",参考者从十六岁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皆有,每个人手中都提着自制的工具匣。

"王爷,按您吩咐分了三级。"鲁姑娘递上考册,鼻尖冻得通红,"初级考基础工艺,中级考创新改良,高级考..."

"理论推导。"周琰接过考册,看到高级考场只有七个名字,其中竟包括那位曾参与永昌铁坊辩论的老匠人赵铁臂。

考场内,初级学徒们正在接受最基础的技能测试。与∞形器物时代"神授技艺"不同,这次考核强调的是扎实的基本功。一个瘦弱少年正全神贯注地锉平铁块,额头渗出细密汗珠——他需要将误差控制在三根头发丝以内。

"这孩子是漠北来的。"监考官小声介绍,"父亲是铁匠,母亲是汉人,自小在铁匠铺长大。"

周琰注意到少年腰间别着本手抄笔记,上面画满了各种工具图解。没有∞形器物赋予的瞬间领悟,有的是日积月累的刻苦钻研。

中级考场的气氛截然不同。这里摆放着二十余台问题机器——蒸汽机漏气、织布机卡线、甚至还有番商带来的损坏钟表。考生需要在一个时辰内诊断故障并提出解决方案。

"有意思。"周琰停在一台被拆解的水车前。参考的妇人正用炭笔在木板上画图,她改良的齿轮结构虽然粗糙,却巧妙地解决了水车在枯水期的效率问题。

"民妇是寡妇,带着三个孩子。"妇人见周琰驻足,紧张地解释,"家里没劳力,只能想法子让水车省些劲..."

"录用了。"周琰对随行官员说,"理工学院正缺这样的实践教员。"

高级考场的景象最令人动容。七位老匠人面对的不是具体器物,而是一道道理论推导题:如何计算不同材质的膨胀系数?怎样优化齿轮传动比?甚至还有蒸汽机热效率的数学表达。

赵铁臂的答题方式独具一格。这个不识几个大字的老匠人,竟用铁屑和磁石在桌面上摆出热力流动模型,旁边的监考官忙着将他的解释转化为公式。

"三十年前师父教过..."老匠人指着铁屑排列的纹路,"说热力走势像打铁时的火星子,现在明白了,这就是王爷说的'热力学'!"

午时休考,周琰在膳堂与考生共进午餐。与科举考试的森严不同,这里的气氛热烈如市集。少年学徒围着老匠人讨教经验,南北方工匠争论工艺优劣,甚至有几个番商子弟在向铁匠请教专业术语的汉语说法。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周琰对鲁姑娘感叹,"不是∞形器物那种空中楼阁,而是口耳相传的活技艺。"

下午的实操考核更加激烈。初级学徒要现场打造标准件,中级考生分组解决复杂故障,高级考场则首接架起了炼铁炉——七位老匠人需要合作冶炼出特定强度的钢材。

"王爷,这样会不会..."监考官看着熊熊炉火,欲言又止。

"要的就是真本事。"周琰翻开《军工需求册》,"新式火铳的枪管,容不得半点虚假。"

炉火映红了飘落的雪花。赵铁臂赤膊上阵,古铜色的皮肤上疤痕累累,那是六十年铁匠生涯的印记。他没有使用学院教的测温仪,而是凭经验观察铁水颜色和气泡,却神奇地达到了理论要求的温度区间。

"成了!"老匠人将钢水倒入模具,转身对周琰深深一揖,"王爷,老汉这辈子值了!"

考核持续到暮鼓响起。当最后一份考卷封存,格物院突然变得异常安静。周琰站在台阶上,看着疲惫但兴奋的考生们陆续离开。他们中有不少人抱着刚领到的《工艺进阶》,这是通过初试的奖励——不再是∞形器物时代那种包罗万象的"天书",而是分门别类的专业手册。

"王爷,这是初步评定。"阅卷官呈上名单,通过率不足西成,"尤其是高级考核,只有赵铁臂一人..."

"宁缺毋滥。"周琰在名单上盖章,"明年再考。"

冬月初三的清晨,皇城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匠师授衔仪式"。与科举放榜不同,这次典礼由工部与格物院联合举办,皇帝亲自为合格者颁发铜制徽章——上面不是传统的龙纹,而是齿轮与锤子的图案。

"朕宣布。"少年天子声音清越,"即日起,持匠师徽章者可入仕工部,最高可至五品郎中!"

场下一片哗然。这意味着工匠首次获得了与文人相当的晋升通道。最激动的是赵铁臂,老人捧着"首席匠师"的金徽,粗糙的手指不住颤抖。

"陛下..."老匠人跪地叩首,"草民愿将祖传的淬火口诀献出来!"

这个举动引发连锁反应。很快,其他匠师也纷纷献出自家绝活:江南绣娘的丝线处理法、川中铁匠的折叠锻打术、甚至番商带来的大马士革钢秘方...周琰当即下令编纂《万匠集》,将这些散落民间的智慧系统保存。

仪式结束后,周琰陪同皇帝参观格物院新建的"匠师堂"。这里陈列着考核中的优秀作品,从精巧的钟表零件到实用的农具改良,每件展品都附有详细的制作过程说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台——那里摆放着赵铁臂炼出的钢锭,旁边是老人亲口讲述的冶炼秘诀录音装置(这是理工学院最新发明的声纹保存器)。

"爱卿此法甚妙。"皇帝抚摸着钢锭,"以考促学,以爵励技。"

"不止于此。"周琰指向墙上的人才分布图,"臣计划按《九章算术》的模式,将各行业工艺分解为可教学的单元。"

冬日暖阳透过琉璃窗,在青砖地上投下斑斓光斑。周琰忽然想起穿越前的职业培训体系——没有一蹴而就的"神授",只有循序渐进的专业成长。

午后,周琰在王府接见首批匠师代表。与∞形器物时代的技术垄断者不同,这些匠师大多出身寒微,靠真才实学脱颖而出。最年轻的代表是个十六岁的少女,她改良的织梭让效率提升三成。

"民女只是...把阿娘教的法子改了改。"少女紧张地摆弄衣角,"梭子尾巴加个弯钩,线就不容易缠..."

周琰当即赐下"巧匠"匾额,并宣布设立"女子工艺学堂"。这个决定引发轩然大波,却意外获得太后支持——原来宫廷绣坊早己暗中采用民间女子的创新针法。

冬月初八,第一所地方匠师学堂在永昌铁坊挂牌。赵铁臂担任首任山长,学生中既有铁坊子弟,也有慕名而来的番邦学徒。开学典礼上,老人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真谛:"手艺活没捷径,锤子底下见真章。"

与此同时,理工学院也迎来变革。原本晦涩的理论课程,现在由匠师配合讲授:数学课用齿轮传动演示,热力学课在铁匠炉边实操,连文学课都增加了《工艺赋》的创作。

周琰在视察新建的实习工场时,发现几个学生正围着赵铁臂争论钢材配比。老匠人说不清化学公式,却用"五斤铁料配三钱银骨"的祖传口诀,竟与教科书上的合金比例不谋而合。

"王爷,老汉有句话..."课后,赵铁臂拉着周琰走到锻炉旁,"这些娃娃读书多,但缺了手感。"他抓起一把铁砂让周琰触摸,"瞧,好铁砂摸着像红糖,这是书上写不出的。"

周琰当即决定修订教材,增加"物料辨识"实践课。这个看似微小的调整,却标志着教育思想的重要转变——从∞形器物时代的理论崇拜,回归到知行合一的传统。

冬月中旬,《万匠集》首卷刊印完成。这部奇特的典籍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述,也有口述的民间经验,甚至包括方言术语对照表。皇帝亲题书名,并在序言中写下:"器之道,在利民;技之精,在传承。"

雪后初晴的一天,周琰路过市集铁匠铺。曾经冷清的铺面如今门庭若市,不少持徽章的匠师在此开设"实艺课"。最热闹的是个西域工匠的摊位,他正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讲解大马士革钢的折叠技巧,周围挤满了各族学徒。

"王爷,您看。"随行官员指着对面茶馆,几个文人模样的青年正在翻阅《万匠集》,"连士子都开始研究工艺了。"

夜幕降临,周琰在书房审阅各地匠师学堂的筹建报告。烛光下,《九洲堪舆图》上的工坊标记正以京城为中心向外扩散。每个光点都不如∞形器物时代的"神迹工坊"耀眼,但每处都有实实在在的炉火在燃烧。

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伴随着永昌铁坊夜班的汽笛。这声音不再孤独,因为越来越多的匠坊加入了这曲工业交响。周琰掌心的疤痕早己消失,但那种微热的温度仍在——不是作为高等文明的印记,而是作为人类手艺传承的见证。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