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回70年代当知青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 第51章 金穗卫士

第51章 金穗卫士

加入书架
书名: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作者:
微笑小油菜
本章字数:
4988
更新时间:
2025-04-17

冬星实验室的恒温培养室里,方稷翻开记录本。云南野生麦与冬星的杂交后代在培养皿中茁壮生长,叶片上特殊的蜡质层在灯光下泛着蓝灰色光泽。

"抗锈病性状稳定遗传!"陈雪激动地指着显微镜,"接种病原菌七天了,完全没有感染迹象!"

郑国栋匆匆推门进来,手里挥舞着一份电报:"瑞士那边解密了第一批资料——吴鸿光的实验记录里提到,这种蜡质层还能反射30%的紫外线!"

方稷接过文件,手指微微发抖。在前世的记忆里,这种复合抗性性状首到九十年代才被国际学界确认。而现在,中国的田野即将提前二十年种上这样的超级麦种。

"立刻扩大繁育。"方稷合上文件,"同时启动'金穗卫士'计划。"

深夜的保密会议上,林副主任将一摞照片摔在桌上:"看看这个!"

照片上,某国实验室正在用中国流失的稻种进行辐射诱变实验。方稷拿起放大镜,发现实验记录上赫然写着:"目标:降低中国籼稻花粉活性"

"他们偷我们的种子,不是为了增产,"林副主任声音嘶哑,"而是为了研制针对我国作物的生物武器!"

方稷想起前世看过的解密文件——90年代,某国曾通过所谓"援助种子",导致长江流域水稻大面积减产。

"必须建立防火墙。"他敲着桌子,"第一,核心种质资源实行'双盲管理';第二,所有对外交流种子必须经过辐照灭活;第三......"

"第三,"王昆鹏推门而入,军装笔挺,"成立专门的种子安全保卫处。"

"你回来了?"方稷合上文件,"有什么收获?"

王昆鹏点点头说:"确实是一份礼物。"

会议结束,方稷独自翻看着五十年代的间谍案卷宗。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触目惊心的案例:

1957年,东北大豆良种被窃,导致美国大豆单产反超中国;

1962年,云南野生稻样本流失,国际稻研所据此培育出高产品种......

钢笔尖突然戳破了纸页。方稷想起前世亲历的"间谍种子案"——某研究员为五千美元,将抗旱小麦亲本卖给外国公司。

"方工?"王昆鹏不知何时站在门口,臂上还缠着纱布,"您还没休息?"

方稷示意他坐下:"正好,说说吴鸿光实验室的安保流程。"

王昆鹏展开一张草图:"所有样本三重编码——外壳标签、内部荧光标记、基因序列水印。研究人员分区权限,核心区域要视网膜扫描。"

"视网膜扫描?"方稷皱眉,"太超前了,不符合国情。"

"我们可以改良。"王昆鹏翻到下一页,"比如用'三查制度'——查工作证、查技术问答、查指纹档案。"

窗外,一只飞蛾扑向台灯,在档案上投下晃动的阴影。

农科院大礼堂里,来自全国主要育种基地的负责人济济一堂。方稷站在黑板前,写下"金穗卫士"西个大字。

"第一,建立种子'身份证'制度。"他敲着黑板,"每份样本必须包含显性标记、隐性荧光码和特定引物序列。"

黑龙江的老专家举手:"这需要多少成本?"

"每亩增加三分钱。"方稷展示着新研发的标记剂,"用石灰和茜草提取物调配,成本低廉但难以仿制。"

"第二,人员分级授权。"陈雪接着解释,"普通技术员只能接触生产用种,原种圃实行双人双锁。"

角落里突然传来冷笑:"怎么,信不过自己同志?"

全场寂静。

方稷看向发声者——生物所的韩树理,正是前世那个出卖种子的叛徒。

"领导,我们不是信不过。"方稷首视着他,"而是1953年苏联专家撤走时,连螺丝钉都编号带走。科技自主,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成果。"

————

外交部急电传来时,方稷正在修改安全条例。

"瑞士以'商业机密保护法'为由,拒绝引渡吴鸿光?"他难以置信地抬头,"那七箱实验记录呢?"

负责的警官摇头:"瑞士当局声称'查无此物',....."

方稷突然明白了什么:"他早就把资料转移了!"

广东某渔村的监控照片被放大投影。模糊的画面里,一个戴渔夫帽的男子正在登船。

"杨学成昨晚出现在大亚湾,"赵铁柱指着地图,"但公海接应的船挂着巴拿马国旗。"

王昆鹏突然凑近屏幕:"他拎的箱子!"

放大后的图像显示,杨学成手中提着的铝合金箱,正是吴鸿光实验室用来运输原始种子的专用容器。

"立即通知海警!"赵铁柱抓起电话,又颓然放下,"来不及了......"

方稷盯着那片蔚蓝的海域,想起前世看过的一份报告——80年代,某国利用中国野生大豆培育出的抗除草剂品种,反过来专利封锁中国大豆产业。

"追不回来没关系。"他沉声道,"关键是怎么防止下一个吴鸿光。"

农科院礼堂里,方稷正在给各省技术员培训:

"从今天起,所有试验田实行'三隔离'制度——空间隔离、时间隔离、人员隔离。"他敲着黑板,"云南的野生稻样本,绝不允许和推广品种种在同一区域!"

台下有人举手:"方工,这是不是太......"

"太严格?"方稷打断他,播放了一组照片——某国实验室里,中国小麦种子正在被注入病毒,"等我们的农田颗粒无收时,就没人嫌严格了。"

会后,老研究员张卫国悄悄找到方稷:"其实民国时期就有《种苗法》,规定良种出口需农林部特许......"

"现在敌人更狡猾了。"方稷递过一份文件,"看看这个。"

文件记载着某华侨"捐赠"的土豆种,实际携带晚疫病菌,导致东北某县绝收。

保密室里。

"种子安全处首任处长,"林副主任亲自为他倒茶,"有什么打算?"

方稷翻开笔记本,里面是复杂的编号系统——用县域气象站三十年数据作为密码,只有掌握完整气象记录的人,才能还原原始种质信息。

"还不够。"方稷拿起钢笔补充,"加上'双盲管理'——保管员不知道种子价值,评估员不知道种子位置。"

窗外,秋阳正好。试验田里,新一季冬星麦苗正在抽穗。

三个月后,国际农业期刊刊登了瑞士某研究所的论文,宣称发现"新型抗寒基因"。方稷看着熟悉的电泳图谱,冷笑一声将期刊扔进废纸篓。

"又是我们的成果?"陈雪愤然道。

"不,"方稷打开保险柜,取出一袋麦种,"他们拿到的,是吴鸿光准备的'礼物'。"

种子袋上贴着标签:"7A-S-诱变体,抽穗期自毁"

电话突然响起。王昆鹏的声音带着兴奋:"方工!我们在广西截获了一批试图走私的野生稻!"

"好!"方稷望向窗外的麦浪,"但这只是开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