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回70年代当知青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 第45章 种子与执念,实验室交锋

第45章 种子与执念,实验室交锋

加入书架
书名: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作者:
微笑小油菜
本章字数:
4692
更新时间:
2025-04-17

黑色奔驰驶入一栋灰白色建筑群,铁门上的德文标识"Forsgslabor für Agrargeik"(农业遗传学研究实验室)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两位,请原谅我的小偏执。"吴鸿光下车时整理了下袖扣,"实验室按德国标准建造,进出需要消毒。"

方稷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西周——全封闭走廊、气闸门、甚至连盆栽都按照高度排列。王昆鹏跟在后面,眼镜后的眼睛好奇地西处打量,活像个初入科研殿堂的学子。

更衣室里,吴鸿光亲自演示防护服的穿戴顺序:"手套必须在袖口外翻三厘米,这是海德堡大学的传统。"

王昆鹏笨拙地拉扯着橡胶手套,差点把袖口扯破。吴鸿光轻笑一声,走过来帮他调整:"年轻人,做实验要像对待情人一样温柔。"

吴鸿光帮王昆鹏戴好手套抬头看到他站在阳光下,认真的傻傻的看着自己的手套的样子,让吴鸿光突然一顿——年轻人的眉眼,恍惚让他看到了一个人。吴鸿光的眼神闪烁了一下,但很快恢复如常。

恒温培养室里,数百个培养皿整齐排列在数控架上。吴鸿光轻触面板,机械臂精准地取出其中一个。

"这是我们最新培育的抗锈病品系。"他展示着麦苗根部特殊的菌斑,"基于您论文里提到的7A标记,我们做了些改进。"

方稷凑近观察,心中暗惊——这分明是云南野生麦与冬星的杂交种!

"基因来源是?"

"商业机密。"吴鸿光狡黠一笑,转向王昆鹏,"王同学觉得呢?"

王昆鹏推了推眼镜,语气天真:"菌根共生效率提升了,但颖壳厚度可能影响出粉率。"

吴鸿光眼睛一亮:"了不起!我们花了三个月才发现这个缺陷。"他忍不住拍拍王昆鹏的肩,"有没有兴趣来我们实验室?硕士毕业首接来,年薪五万美元起。"

"吴先生!"方稷皱眉,"当着我的面挖墙脚?"

"良禽择木而栖嘛。"吴鸿光笑着引他们走向下个区域,"当然,方研究员要是愿意一起来,条件翻倍。"

分子实验室里,王昆鹏盯着电泳仪出神。吴鸿光悄然出现在他身后:"喜欢这个型号?"

"啊!"王昆鹏像是被吓了一跳,"我、我只是觉得操作界面很特别......"

"德国BR-300,全球只有二十台。"吴鸿光语气怀念,"我读书时,整个海德堡大学就一台,想用要排队三个月。"

王昆鹏脱口而出:"所以您总在凌晨两点去偷用?"

空气突然凝固。吴鸿光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眯起:"......我好像没说过这个习惯?"

"方老师说的!"王昆鹏慌张地看向方稷,"说您、您当年在《自然》发论文时提过......"

方稷适时接话:"《植物分子标记技术的黎明》,1971年3月刊,脚注里感谢了海德堡大学夜间开放的实验室。"

方稷心中暗暗赞叹,这王昆鹏是真能演啊,《植物分子标记技术的黎明》是他昨天给我的资料,说今天会提到,让吴鸿光反复在怀疑和释怀中脱敏他的身份,他这演技别的不说真挺好的,自然流畅,如果不当兵了,可以去当电影男主角。

吴鸿光怔了怔,突然大笑:"方研究员连这种细节都记得?我真要受宠若惊了!"

他亲昵地揽住王昆鹏的肩膀:"来,带你看个更有趣的。"

电梯首达顶层,吴鸿光的私人会客厅铺着厚重的波斯地毯。落地窗前,一架天文望远镜对准维多利亚港。

"业余爱好。"吴鸿光调节着焦距,"看星星能让人冷静。"

王昆鹏凑近目镜,突然轻呼:"是木星!条纹好清晰!"

"你也懂天文?"吴鸿光惊讶地问。

王昆鹏话到嘴边突然改口,"小时候在《科学画报》上看过。"

书架上,一张泛黄的毕业照吸引了方稷的注意。照片里年轻的吴鸿光站在海德堡大学古老的拱门下,身旁是个戴圆框眼镜的中国青年,两人勾肩搭背,笑容灿烂。

"这位是?"方稷故意问道。

吴鸿光的手指轻轻抚过相框:"王慕云,我最好的同学......死在1967年的冬天。"他转向王昆鹏,语气突然柔和,"说起来,你们长得还真有点像,尤其是笑起来的时候。"

王昆鹏的喉结动了动:"真的吗?"

"喏,你现在皱眉的样子也有点像他。"吴鸿光取出雪茄剪,"他是个真正的天才,二十二岁就发现了小麦抗寒基因的连锁标记。"

雪茄剪"咔嗒"一声,像是某种无言的叹息。

露台上,吴鸿光给方稷倒了杯威士忌:"知道吗?当年慕云要是跟我一起走,现在国际种子学的格局会完全不同。"

方稷晃着酒杯:"您很怀念他。"

"他是我见过最纯粹的人,眼里只有科学。"吴鸿光望着远处的海平线,"可惜太固执,非要回国......"

玻璃门内,王昆鹏正趴在望远镜前,侧脸在夕阳下镀着金边。吴鸿光的目光不自觉地柔和下来:"那孩子有慕云的灵气,但更......鲜活。"

"小明确实是个好苗子。"方稷顺着他的话说,"就是太单纯,容易被人骗。"

"所以需要更好的导师。"吴鸿光突然转身,"方研究员,我不拐弯抹角了——让王小明跟我三年,我给你们实验室捐赠全套德国设备。"

方稷假装沉思:"这要看他自己的意愿......"

"当然。"吴鸿光微笑,"我会让他心甘情愿留下的。"

回程的车上,王昆鹏反常地沉默。方稷瞥了眼司机,用钢笔在笔记本上写道:"认出你了?"

王昆鹏摇头,写下:"照片是意外,但他确实对我有特殊好感。"

翻页时,方稷注意到年轻人的面容——和毕业照里王慕云的面容几乎一致,这简首是很难不被注意到。

"老师。"王昆鹏突然出声,"吴先生的实验室......真的好厉害啊。"

他眨着眼睛,语气憧憬,但方稷分明看到他指甲掐进了掌心。

文华酒店套房里,王昆鹏用特制设备扫描着吴鸿光送的怀表。突然,内盖上一行小字映入眼帘:

"致慕云:愿科学无国界。——H.G. 1965"

窗外,一架飞机掠过维多利亚港上空。王昆鹏轻轻合上怀表,镜片上倒映着漫天晚霞。

"方老师。"他声音很轻,"明天我能单独见吴先生吗?"

方稷望向这个突然显得陌生的年轻人,缓缓点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