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室里,王昆鹏正演示着各种微型设备。
"钢笔式录音机,能连续工作西小时。"他拧开笔帽露出麦克风,"但吴鸿光的人肯定会安排按键重点搜身,所以——"
他从衣领抽出一根透明细线:"最新研发的骨传导拾音器,缝在衣领里就行。"
方稷试着摸了摸,完全感觉不到异物。
"最关键是这个。"王昆鹏翻开《作物遗传学》教材,指着扉页上的钢印,"特殊墨水,遇氰化物会变红。"
"氰化物?"方稷一惊。
"吴鸿光最爱用的灭口手段。"王昆鹏平静地说,"去年曼谷两个知情者都是喝咖啡中毒死的。"
林副主任递过两套中山装:"香港联络站准备的,内衬有凯夫拉纤维,能挡小口径手枪。"
王昆鹏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方老师,您得教我些专业术语,免得露馅。"
方稷想了想:"记住三点:第一,7A染色体短臂上有三个连锁标记;第二,云南野生麦的蜡质基因是显性遗传;第三......"
"第三,"王昆鹏突然接话,"你们用限制性内切酶做了图谱,但还没找到表达载体。"
满室寂静。方稷瞪大眼睛:"你懂分子生物学?"
"略懂。"年轻人腼腆一笑,"我父亲是遗传所的研究员,从小耳濡目染。"
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夜色中,文华酒店的灯光璀璨如星。
顶层套房里,吴鸿光正在听秘书汇报。
"方稷己经接受邀请,后天抵达。"秘书递上最新情报,"同行的是他的学生王小明,农大在读研究生。"
吴鸿光走到落地窗前,俯视着灯火阑珊的九龙半岛:"太完美了......完美得有些可疑。"
他转身吩咐:"把研讨会地点改到海洋公园;给那位'王同学'准备点'特别节目'。"
秘书会意:"要测试他是不是真学生?"
"不。"吴鸿光从雪茄盒取出一支古巴雪茄,轻轻嗅了嗅,"我要知道......他到底是谁。"
香港启德机场的跑道上,一架中国民航的伊尔-18缓缓降落。方稷拎着公文包走下舷梯,身后跟着背着帆布书包的"王小明"。年轻人戴着黑框眼镜,正兴奋地东张西望,活脱脱一个初次出远门的大学生。
"老师!您看那栋楼!"王昆鹏指着远处的高楼,声音里满是雀跃,"书上说叫'怡和大厦',有五十层呢!"
方稷扶了扶眼镜,故作严肃:"注意形象,别像个没见过世面的。"
"哦......"王昆鹏立刻缩了缩脖子,却还是忍不住偷瞄街边的霓虹灯。
一辆黑色奔驰缓缓停在他们面前。车窗降下,露出一张斯文的面孔——吴鸿光的秘书陈志明。
"方研究员,欢迎莅临香港。"他推门下车,彬彬有礼地鞠躬,"吴先生临时将会场改到海洋公园,说是更适合学术交流的轻松氛围。"
方稷微微皱眉:"海洋公园?"
"实在抱歉。"陈秘书满脸歉意,"原定酒店正在装修。为表歉意,吴先生特意准备了些小礼物。"
他拉开后车门,座椅上放着两个精致的礼盒。王昆鹏眼睛一亮,刚要伸手又缩回来,眼巴巴地看向方稷。
"既然是吴先生的好意,就收下吧。"方稷淡淡道。
王昆鹏欢呼一声,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支派克金笔,笔帽上刻着"王小明"三个字。
"这......"他结结巴巴地说,"太贵重了......"
陈秘书微笑:"吴先生说,好马配好鞍,优秀的学者自然该用好笔。"
海洋公园的贵宾室里,吴鸿光正通过监控观察着停车场的一幕。
"这个王小明......"他抿了口红酒,"查清楚了吗?"
身后的助手递上档案:"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系研究生,去年发表过两篇作物抗性论文,导师是方稷的老同学。"
吴鸿光轻轻摇晃酒杯:"太完美了,完美得不像真的。"
"要试试他吗?"
"当然。"吴鸿光放下酒杯,"安排'意外'。"
海洋公园的海洋剧场里,方稷正在和陈秘书寒暄,突然听到身后一声惊呼。
"老师!救命!"
王昆鹏不知怎么被挤到了海豚池边缘,一个踉跄就要栽进去。千钧一发之际,他猛地抓住栏杆,眼镜却掉进了池里。
"我的眼镜!"他哭丧着脸,"老师......"
方稷快步走来,严厉呵斥:"怎么这么不小心!"
"对、对不起......"王昆鹏缩着脖子,眯着眼像只迷路的羔羊,"我看不清指示牌......"
工作人员赶来打捞眼镜时,吴鸿光悄然出现。他穿着考究的亚麻西装,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温和而深邃。
"方研究员,久仰大名。"他伸出手,声音低沉悦耳,"我是吴鸿光。"
方稷握手时注意到对方无名指上的翡翠戒指——正是情报中提到的信物。
"这位是......"吴鸿光看向还在揉眼睛的王昆鹏。
"我的学生,王小明。"方稷叹气,"毛手毛脚的,让您见笑了。"
吴鸿光轻笑:"年轻人嘛。"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副金丝眼镜,"试试这个?临时救急。"
王昆鹏戴上眼镜,突然瞪大眼:"这、这是蔡司镜片!我不能收......"
"就当见面礼。"吴鸿光拍拍他的肩,突然用德语问:"《植物生理学》读过吗?"
王昆鹏不假思索地用德语回答:"读过克拉默的第三版,不过我更推荐霍普金斯的专著。"
吴鸿光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又继续问道:"年轻人很不错!你对分子标记技术怎么看?"
"技术本身无罪。"王昆鹏推了推眼镜,流利的脱口而出,"但基因专利化会加剧南北差距。"
方稷适时打断:"小明,别在吴先生面前班门弄斧。"
吴鸿光大笑:"好学生!方研究员教导有方啊!"
海洋馆的会议厅被改造成了临时学术报告厅。方稷站在投影幕布前,详细讲解着冬星小麦的分子标记技术。
"7A染色体短臂上的这三个标记,构成了完整的抗病基因簇。"他指着幻灯片上的电泳图谱,"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我们成功定位了表达区间。"
台下,吴鸿光认真地做着笔记,时不时点头。提问环节,他第一个举手:
"方研究员,您是否考虑过将这些标记转入水稻?理论上,单子叶植物间的基因转移成功率更高。"
方稷心中暗惊——这正是他们正在秘密研究的课题!
"理论上可行。"他不动声色地回答,"但表达调控是个难题,我们正在尝试新的载体系统。"
吴鸿光露出赞赏的微笑:"巧了,我在菲律宾的团队也在做类似工作。会后能否私下交流?"
晚宴设在海洋馆的玻璃隧道中。五彩的热带鱼在头顶游弋,映得众人脸上光影流转。
"方研究员,敬您一杯。"吴鸿光举着香槟,"中国农业有您这样的学者,实乃幸事。"
方稷端起茶杯:"抱歉,我不饮酒。"
"学者风范!"吴鸿光给自己也换了茶,"其实我也不爱喝酒,只是场合需要。"
王昆鹏在一旁专心对付着龙虾,刀叉用得笨拙却认真,吃的不亦乐乎。吴鸿光看了不禁莞尔:"王同学很可爱啊。"
"让您见笑了。"方稷摇头,"这孩子天赋不错,就是太单纯。"
"单纯好啊。"吴鸿光轻叹,"这世道,纯粹的人太少了。"
他突然压低声音:"方研究员,其实我有个不情之请——我们基金会想聘请您做首席科学家,年薪二十万美元。"
方稷筷子一顿:"吴先生,这......"
"别急着拒绝。"吴鸿光微笑,"您可以继续在中国工作,只需要每年抽三个月指导我们的团队。"
王昆鹏突然插话:"老师!那不就是暑假嘛!能带我一起去吗?"
方稷瞪了他一眼:"吃你的龙虾!"
吴鸿光被逗乐了:"方研究员,您这学生真是......赤子之心啊!"
宴会结束后,吴鸿光亲自送他们到酒店门口。
"明天我安排车接您去实验室参观。"他帮方稷拉开车门,"有些新设备,您一定感兴趣。"
方稷点头致谢:"荣幸之至。"
回程的车上,王昆鹏依然兴奋地摆弄着那副金丝眼镜。首到用设备测过确认没有窃听设备后,他才压低声音:
"他起疑了。"
"怎么说?"
"那副眼镜。"王昆鹏轻声道,"镜腿里有微型发信器,德国最新型号,市面上根本买不到。"
方稷皱眉:"要处理掉吗?"
"不必。"王昆鹏狡黠一笑,"我改了下频率,现在它只会往维多利亚港发射信号。"
酒店房间里,王昆鹏正用特制设备扫描吴鸿光送的钢笔。突然,他眼神一凝:"方老师,看这个。"
钢笔笔尖处刻着一行微小的数字:"7A-S-1972"。
"7A染色体......S代表什么?1972年?"方稷思索着。
王昆鹏己经翻开资料:"1972年,国际种子登记处有一批来自中国的野生小麦样本被盗,编号前缀正是S!"
两人对视一眼——吴鸿光这是在暗示,他手里有中国流失的珍贵种质资源!
窗外,维多利亚港的灯火璀璨如星。王昆鹏轻轻摘下眼镜,镜片上倒映着远处文华酒店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