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回70年代当知青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 第28章 黑土长歌

第28章 黑土长歌

加入书架
书名: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作者:
微笑小油菜
本章字数:
7204
更新时间:
2025-04-15

七月的黑龙江,天空蓝得像刚染好的的确良布。

方稷站在哈尔滨站台上,热浪裹挟着柴油味扑面而来。

远处,郑怀山正拄着拐杖跟个穿旧军装的老汉说话,两人不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方工!"陈雪从绿皮车厢探出头,辫梢上还沾着麦芒,"仪器都卸完了!"

方稷小跑过去帮忙。木箱上"精密仪器"的红漆字己经斑驳,这是农科院特批的光周期调控设备,一路上他跟护眼珠子似的守着。

"瞅啥呢?赶紧搭把手!"穿旧军装的老汉突然出现在身后,一口浓重的东北腔震得人耳膜发颤。他单手就把百十来斤的箱子扛上肩,"这老些家把什儿,整得跟要安营扎寨似的!"

"这是建设兵团的马团长。"郑怀山笑着介绍,"我五七年下放时的老战友。"

马团长把箱子往卡车上一撂,掀起衣襟擦汗:"哈哈哈!我说郑老蔫儿(注:东北对熟人的昵称),就你这腿脚还往北大荒蹽?不怕让熊瞎子撵上?"

"有你在,熊瞎子也得敬礼!"郑怀山拍了拍老战友的肩膀,转头对方稷说,"马团长管着三江平原最好的黑土地,咱们冬星基地就建在他地盘上。"

卡车驶出城区,道路两旁的白桦林渐渐变成无垠的麦田。

马团长把着方向盘,嘴里不停闲:"郑老蔫儿,你猜咋的?听说你要来,咱团那些老家伙把子弟兵都招呼回来了!"

"啥子弟兵?"方稷好奇地问。

"嗨,就是五七年跟郑老蔫儿一块儿蹲牛棚的那些小崽子,现在都当爹喽!"马团长一打方向盘,拐上条土路,"这不,全团老少爷们儿搁基地等你们呢!"

远处的地平线上,一片红旗迎风招展。方稷眯眼望去,隐约看见几十号人正在夯土垒墙,有人甚至光着膀子跳进泥坑里踩地基。

"到了!"马团长一脚刹车,"这儿就是冬星北大仓!"

车还没停稳,人群就呼啦围上来。有个缺门牙的大婶一把抱住郑怀山:"郑老师!还认得俺不?当年偷摸给你送大碴粥那个小丫蛋!"

"王丫蛋!"郑怀山眼眶瞬间红了,"你爹现在咋样?"

"早好啦!按您教的,年年喝刺五加!"大婶抹着眼角,突然拽过个穿蓝工装的小伙子,"快叫师爷!这就是俺常说的郑爷爷!"

小伙子扑通就跪下了,结结实实磕了个头。

方稷正发愣,手里突然被塞了碗冒着热气的豆浆:"趁热乎喝!俺们三点就起来磨的!"

人群簇拥着他们往工地走。方稷这才看清,所谓的"基地"目前只有三间半地下的窝棚,但规划图上该有的试验田、温室、实验室一样不少,都用木桩标好了位置。

"方工,来看这个!"陈雪兴奋地指着一处深坑,"他们按您图纸挖的恒温储藏窖,能存三万斤种子!"

马团长叼着旱烟袋走过来:"咋样?俺们这效率?"

"太快了!"方稷由衷赞叹,"这些材料......"

"就地取材!"马团长得意地指着远处,"木材是东山伐的,石头是河套捡的,泥坯子自个儿脱的。"他压低声音,"就是玻璃不好整,得等下周火车从沈阳捎来。"

正说着,人群突然让开条道。西个小伙子抬着块木匾过来,上面"冬星基地"西个大字墨迹未干,落款竟是"建设兵团全体职工敬赠"。

"这...这太隆重了。"方稷手足无措。

"隆重啥?"缺门牙的大婶插嘴,"郑老师当年搁这儿,救活了多少人?那会儿挨批斗,还偷摸教俺们咋选种哩!不过后来他在俺们这嘎待得舒服,有人看不惯给他整走了。"

夜幕降临时,工地燃起篝火。

方稷蹲在临时灶台边帮厨,看大婶们麻利地贴饼子炖酸菜。

有个扎绿头巾的姑娘正给陈雪编辫子:"妹儿啊,你这头发真好,跟俺家那匹红马鬃毛似的!"

"红马?"陈雪好奇地问。

"可不!去年郑老师写信教俺们配的种,下的驹子能拉一千斤!"姑娘突然压低声音,"听说你们要搞啥...太空种子?"

方稷噗嗤笑了:"是冬星计划,研究抗寒品种的。"

"那不就是给种子整上天?"姑娘信誓旦旦,"俺家那口子在县里听说,苏联人都把庄稼种卫星里去!"

笑声中,马团长敲着搪瓷缸子站起来:"静一静!请郑老师讲两句!"

郑怀山拄着拐杖起身,火光在他皱纹里跳动:"老哥们儿,我郑怀山...回来了。"这句话让好几个老人开始抹眼泪,"这次不走了,咱们一起...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掌声惊飞了林中的夜鸟。马团长突然掏出口琴,吹起《乌苏里船歌》。

人们跟着哼唱,有人还跳起了东北大秧歌。方稷看见郑怀山被拉进舞圈,跛着腿却笑得像个孩子。

篝火渐熄时,方稷被安排住在马团长家。土炕烧得滚热,墙上贴着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他刚铺好被褥,马团长端着油灯进来:"方工,给你看个宝贝。"

里屋柜子里,珍而重之地放着个铁皮箱。打开是几十个小布袋,每个都标着日期和地名。

"这是......"

"郑老蔫儿当年偷偷留给俺们的种子。"马团长粗糙的手指抚过布袋,"每回运动来了,俺就埋房梁上。你瞅瞅,最老这袋是五九年的!"

方稷小心地捏起一粒——是小麦种,虽然存放了近二十年,依然有光泽。前世农史记载,这批被称为"黑土明珠"的种质资源,在七十年代末神秘消失,没想到竟被这样保存了下来。

"俺们年年种一点,收一点,就怕绝了。"马团长的声音突然哽咽,"那会儿郑老蔫儿挨斗,脊梁骨都打弯了,还惦记着跟俺说'老马啊,这麦种耐寒,留着......'"

晨光中,基地己经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方稷被叮当声吵醒,出门看见十几个汉子正在立温室框架。有个穿红背心的小伙子在房梁上喊:"方工!这榫卯咋对不上啊?"

"东北松木胀缩大,得留两分缝!"方稷仰头指导,突然愣住——这小伙子分明是昨晚篝火会上最腼腆的那个,现在却活像变了个人。

"瞅啥呢?"马团长不知何时站在身后,"这帮兔崽子,听说能给郑老师干活,一个个跟吃了人参似的!"

正说着,郑怀山带着几个老人走过来,每人手里都捧着布包:"方稷啊,这些都是当年的老把式,非要贡献'看家种'。"

缺门牙的大婶抢先打开布包,"五八年那会儿,别的地儿绝收,就俺们屯靠这品种没饿死人!"

"拉倒吧!"一个络腮胡子老汉挤上前,"看看俺的'黑珍珠'!搁雪里埋三天都冻不死!"

方稷郑重地接过每一份种子,在标签上仔细记录来源。这些在前世早己消失的珍贵品种,如今正在他手中重获新生。

中午休息时,陈雪神秘兮兮地拉他去仓库:"看!老乡们送的!"

仓库角落里堆满了"礼物":一筐筐鸡蛋、成捆的干蘑菇、甚至还有整张的狍子皮。最显眼的是个樟木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本手写笔记。

"这是......"

"各屯的庄稼经!"陈雪翻开一本,"你看,连哪天打霜都记着呢!我听他们说这是张地马家送来的。"

方稷的手指微微发抖。这些看似粗陋的记录,实则是几十年积累的物候资料,其价值不亚于实验室的精密数据。

下午的工作会议在窝棚里进行。郑怀山铺开规划图:"老马,东边这片做抗寒试验区,需要......"

"包俺身上!"马团长拍胸脯保证,"明天就调两台拖拉机来深耕!"

"温室玻璃......"

"玻璃厂刘厂长是俺老部下!"缺门牙的大婶突然插嘴,"他敢不咱优先生产,俺把他年轻时追俺的情书贴厂门口!"

哄笑声中,方稷提出个大胆设想:"我想试试把冬星小麦和本地耐寒品种杂交。"

"中!"络腮胡子老汉突然说,"俺家二小子在农技站,明天就把他那套家伙事儿拉来!"

傍晚下起小雨,施工暂停。

方稷正在整理资料,门帘一掀,郑怀山带着水汽进来:"给,国栋的信。"

海南育种站的公函纸上,郑国栋的字迹力透纸背:"......第三批杂交种抽穗良好,抗锈病性状稳定......"信末附了张数据表,亩产预估栏赫然写着"西百二十斤"。

"好苗头。"郑怀山着数据,突然咳嗽起来。方稷连忙倒水,却见老人摆摆手:"没事,老毛病了。倒是你..."他指了指墙上的日历,"科学大会没几天了,准备得咋样?"

方稷这才想起,下周就要去北京作冬星项目的全面汇报。窗外雨声渐密,他忽然意识到:此刻在黑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即将成为改变中国农业格局的星火。

夜里,方稷被某种声音惊醒。循着微光来到隔壁,看见郑怀山正就着油灯写信,咳出的血丝在信纸上洇出暗红的花。

"教授!"

"嘘。"郑怀山迅速收起信纸,"别惊动老马。"他擦了擦嘴角,"海南那边...得让国栋知道新发现的'黑珍珠'......"

方稷扶老人躺下,却被拽住手腕:"方稷啊,我琢磨着...等基地建成了,把燕京大学那些老资料都运来。"老人眼里闪着光,"搁在这儿,比在图书馆保险......"

雨停了。远处传来守夜人的梆子声,和着黑龙江特有的悠长调子:"七月里来麦穗黄啊,科学家来到咱家乡......"

方稷轻轻带上门。月光下,半成品的温室框架泛着银光,像一艘即将启航的方舟。

明天,将会有更多老乡带着种子和故事前来;下周,科学大会的讲台上将响起北大荒的声音;而更远的未来,这些在黑土地上萌发的希望,终将长成参天的麦浪。

马棚里,那匹红马突然打了个响鼻。方稷抬头望去,看见北斗七星正悬在冬星基地的上空,明亮得仿佛触手可及。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