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与二战的总结
一战与二战的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一战与二战的总结 > 第二章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转折与沙漠绞杀战

第二章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转折与沙漠绞杀战

加入书架
书名:
一战与二战的总结
作者:
黄小峰
本章字数:
4458
更新时间:
2025-07-09

一、战役背景:沙漠对峙的生死临界点

1942年夏,隆美尔率领的德意联军(“非洲装甲集团军”)己推进至埃及阿拉曼地区,距亚历山大港仅100公里,苏伊士运河(大英帝国“海上生命线”)岌岌可危。此时北非战局陷入僵局:

- 德军困境:隆美尔兵力仅8万人(含意军5万)、坦克540辆(多为老旧意制坦克,德军III号、IV号坦克仅230辆)、飞机350架,且后勤线被英军潜艇和轰炸机切断,燃油储备仅够维持3天攻势(1942年10月)。

- 英军调整:1942年8月,蒙哥马利接任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迅速整顿部队:补充兵力至23万人、坦克1440辆(含新型“谢尔曼”坦克200辆)、飞机1500架,囤积弹药10万吨、燃油30万吨,构筑纵深20公里的防御体系,计划以“稳扎稳打”的攻势彻底击溃德意联军。

二、兵力部署与战术博弈

类别 德意联军(隆美尔) 英军(蒙哥马利)

总兵力 8万人(德军3万+意军5万) 23万人(含英联邦部队: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师)

坦克 540辆(德军230辆,意军310辆) 1440辆(“谢尔曼”“格兰特”等中型坦克占60%)

火炮 1219门(含反坦克炮400门) 2311门(含25磅野战炮1000门)

作战飞机 350架(Bf-109、Ju-87) 1500架(“喷火”“飓风”战斗机,“波士顿”轰炸机)

核心战术 依托雷区+反坦克炮阵地实施“弹性防御”,伺机反击 以“粉碎性炮击”突破雷区,装甲集群纵深推进

三、战役过程:从“轻足行动”到沙漠溃败

(一)突破阶段:英军的“钢铁风暴”(10月23日—27日)

10月23日21时40分,蒙哥马利发动“轻足行动”(Operation Lightfoot):

- 炮火准备:1000门火炮同时开火,对德意联军防线实施3小时“地毯式轰炸”,摧毁其70%的前沿工事和通信系统。

- 雷区突破:英军“沙漠之鼠”第7装甲师和新西兰师派出工兵,在雷区中开辟8条通道(每条宽24米),用扫雷器和爆破装置清除15万枚地雷。

- 装甲突击:10月24日凌晨,英军第1、10装甲师通过通道突进,与德军第15装甲师在鲁韦萨特岭展开激战,击毁德军坦克50辆,初步撕开防线。

(二)拉锯阶段:隆美尔的绝望反击(10月28日—11月1日)

隆美尔(因健康问题一度回国,10月25日紧急返场)组织两次反击:

- 10月28日,以德军第21装甲师为主力,向英军新西兰师侧翼突击,试图切断其补给线,但遭英军“谢尔曼”坦克和“飓风”战斗机联合打击,损失坦克70辆,被迫撤退。

- 11月1日,集中仅剩的100辆坦克发动最后反击,在泰尔阿尔-阿恰基尔地区与英军第9装甲旅遭遇,双方展开混战,德军坦克损失过半(仅剩40辆),反击彻底失败。

(三)追击阶段:德意联军的溃败(11月2日—4日)

11月2日,蒙哥马利发起“超级charge”总攻:

- 英军第7装甲师突破意军防线(意军第20军崩溃,3万人投降),迂回到德军后方,切断其退路。

- 隆美尔因燃油耗尽(仅剩30辆油罐车)和兵力枯竭(可战坦克不足30辆),于11月4日下达撤退命令,德意联军沿利比亚海岸向西溃退,英军展开追击,至11月12日推进300公里,收复马特鲁港。

西、战役结果:轴心国的北非霸权终结

类别 德意联军损失 英军损失

人员 伤亡+被俘5.5万人(德军1.5万,意军4万) 伤亡1.35万人(阵亡2400人)

坦克 损失320辆(德军210辆,意军110辆) 损失500辆(多为轻伤可修复)

火炮 损失1000门 损失100门

战略成果 被迫向西溃退1200公里,北非主动权易手 控制阿拉曼,为收复利比亚奠定基础

五、战略意义:北非战场的“斯大林格勒”

1. 军事层面的转折点

- 此战彻底摧毁德意联军的装甲精锐(德军第15装甲师仅剩10辆坦克),使其丧失发动战略进攻的能力,北非战局从“轴心国推进”转为“盟军反攻”。

- 蒙哥马利的“稳扎稳打”战术(集中优势兵力、确保后勤、步坦空协同)成为沙漠战的范本,终结了隆美尔“机动突击”的神话。

2. 地缘政治的连锁反应

- 保护了苏伊士运河和中东油田(占英国石油进口的60%),避免大英帝国“生命线”被切断。

- 与同期盟军“火炬行动”(1942年11月8日登陆北非西海岸)形成东西夹击,德意联军陷入两线作战,最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投降。

3. 心理与宣传层面

- 丘吉尔称“阿拉曼战役前,我们从未获胜;阿拉曼战役后,我们从未失败”,极大提振了反法西斯同盟士气。

- 隆美尔的溃败打击了轴心国信心,意大利国内对战争的不满加剧,为1943年墨索里尼倒台埋下伏笔。

六、经典瞬间:沙漠中的胜负手

- “隆美尔的燃料困境”:战役期间德军日均燃油消耗需300吨,但实际仅能获得50吨,11月3日隆美尔在电报中绝望写道:“没有燃油,我们将被歼灭。”

- “谢尔曼的优势”:英军新型“谢尔曼”坦克(75mm主炮、厚装甲)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对德军III号坦克形成碾压,单车击毁比达3:1。

阿拉曼战役以其“以少胜多”(英军伤亡比1:4)的效率和决定性成果,成为二战北非战场的“生死分水岭”。这场沙漠中的钢铁对决,不仅摧毁了轴心国控制地中海的野心,更为盟军反攻欧洲开辟了“南方跳板”,在二战史上留下了“沙漠绞杀战”的不朽篇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