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理政后,匈奴利用中原各国混战的机会长驱首入,不断向内地进攻,
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对秦国造成了实质性的威胁。因此,秦国与匈奴的战争一触即发。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的父亲是蒙武,秦国灭楚的时候,蒙武为副将跟随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在蕲地大败楚军,并斩杀了楚将项燕。随后蒙武又率兵
俘虏了楚王。蒙恬的弟弟蒙毅,是秦朝当时的重要文臣之一,官至上卿。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初次率军出征,灭了齐国,官至内史。
秦始皇之所以选择蒙恬为主将:一是因为以王翦为首的一批老将己经年迈,不再适合外出作战;二是蒙恬虽然声名不及王翦,但他的才华有目共睹;三是蒙恬作为年轻一派的将领,富有锐意进取的精神,与秦始皇开辟疆土的想法相吻合。
在蒙恬出征之前,秦始皇就着手修建驰道、筹备粮饷。在统一六国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在全国修筑驰道,第一条就是通往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省宁县西北)和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随着始皇帝又设黄(今山东省黄县东)、腄(今山东福山)、琅邪(今山东胶南)三大粮仓,为北事提供后勤保障。
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率军出发,北征匈奴。蒙恬对战争形势和具体情况做了分析之后,很快确定了作战方针:匈奴一部分兵力己经侵入陇西河套地区及原赵国边境,心腹大患,如芒在背,必须迅速击破,并将其驱逐至贺兰山脉及狼山山脉以西,以及原赵国所建长城以北。秦军以步兵为主,机动能力比不上匈奴军队,所以不能长途进军,否则就会被匈奴不断袭扰,陷入被动境地,只可步步紧逼。
作战的方针确定下来以后,蒙恬决定先出击河套地区,扫清该地的敌军。他兵分两路,以主力军从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进入河套北部,而以一部分军力从北地郡(今甘肃省庆阳市)出萧关,进入河套南部地区。等到河套地区的战斗胜利之后,再分兵两路,主力军由河套西北渡黄河,进攻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与狼山山脉;另一部分由河套西南渡黄河,攻占贺兰山脉高地,以侧应主力军。
秦始皇三十二年夏秋之季,按原定的作战计划,蒙恬大军出发。秦国经过多年的战争准备,攻击非常猛烈。在河套地区的匈奴部队数量不多,在强大的秦朝大军面前毫无反击的能力。到当年冬天,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己经全部肃清,匈奴残部向西北方向渡河而逃。蒙恬于是将两军推至黄河南岸,度过冬季,以待来年春季的战斗。
秦始皇三十三年初春,蒙恬主力军由九原渡过黄河,攻击高阙与陶山(今狼山山脉),一部分军西渡黄河进入贺兰山脉。秦军步伐整齐,节节推进,一路上旌旗蔽日,黑甲连天,在强大的威势面前,匈奴不战自溃,向北远遁。于是秦赵原被匈奴侵占之地全部恢复。
虽然收回失地,但蒙恬清醒地认识到匈奴人必然不会甘心,会再次来袭,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主动寻找匈奴人的主力,与之决战。第二年蒙恬亲自率领秦军主力渡过黄河,向阴山和贺兰山高地进发。行军至高阙的时候,发现了匈奴的主力,蒙恬立即组织进攻。匈奴的首领头曼单于正在集结兵力,不料秦军又一次杀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仓促之间只好应战。匈奴的骑兵呼喊着,挥舞着弯刀杀向敌阵。蒙恬命步兵手持长矛,排列成战阵,最前方的兵士手持高大的盾牌,抵御匈奴骑兵的冲击;弩兵在后,用箭阵射住敌人的进攻态势,步兵与弩兵缓步向前推进;同时派遣骑兵和战车绕至敌军侧翼,用弓箭袭扰。秦军的武器精良,长矛有七米那么长,列在阵前就像一道藩篱,匈奴骑兵根本无法靠近。而秦弩更是威名赫赫,秦弩手分为两种:一种是轻装弩手,靠近主阵前方,由于有步兵的掩护,所以没有甲衣的防护,轻弩手用三段连射的方式摧敌前锋,灭敌锐气;另一种是重装弩手,作战时坐在战阵后方,用脚蹬的方式上弦,轻弩一般长一百三十五厘米至一百西十厘米,而重弩光是所用的箭支就己经达到两米,是当时最恐怖的远程射击武器。弩机发射时,箭镞刺破空气,弓弦回弹与空气剧烈摩擦,发出尖锐的呼啸声。轻弩射程为一百五十米左右,而重弩的射程可达五百米,二者配合射击,一排排的弩手不断拉弦、上箭、射击,组成漫天箭雨,足以覆盖战场的每个角落。在秦军的猛烈攻势下,匈奴遭遇惨败,头曼单于被迫退出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
至此,蒙恬对匈奴用兵取得完胜,威震北方。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曾说:“乃使蒙恬北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足见当时蒙恬当时的军力有多么强大。蒙恬北伐匈奴的胜利,清除了秦王朝边境的心头之患,为大一统的完全实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