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记皂坊"的竹棚在集市角落里耷拉着。
陈启半躺在棚后,自家佃户赵西有气无力地吆喝:"新式肥皂...比澡豆好用…五十文..."
路过的老丈拿起一块:"这个新鲜,怎么用的?"
"您试试!"赵西突然抓住老丈的手,蘸了水的皂块在龟裂的掌纹里搓出白沫,"看这去污力..."
"撒手!"老丈甩开他落荒而逃。
陈启:“…赵哥,咱们能不能温和一点…”
"让开让开!"黄守正跑得飞快,路人的鱼篓差点被撞翻。阿福远远跟在后边,不知在喊什么。
黄守正一边喘气,一边死死盯着肥皂,大喝一声:"符号看象限!"
"奇变偶不变?"陈启手里的蒲扇"啪嗒"落地。
2.
张明远穿越到南宋的第一天,在茅草棚里呆坐了半晌,才能缓缓接受这个事实。
不过,作为化学博士,他的抗压能力还不错,读博期间无数的实验失败,早就把张博士整麻了。吃过午饭,睡了一觉,张明远一边吸收原主的记忆,一边琢磨他的古代生存法。
张明远,现在叫做陈启,是陈家长房的次子。原身因为脑子不太灵光,被打发到荔枝园,负责看守佃户。
周庆觉得,少爷要么突然开窍,要么是被什么脏东西缠住了。原本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木头人,现在突然指挥一群人在…
周庆也看不懂这是在干啥。炼丹药吗?
这天一早,陈启找周庆要来纸笔,一边念叨着脂肪酸、水解等等周庆从来没听过的词,一边在纸上鬼画符。
没过一个时辰,陈启就开始指使一帮佃户,去采买石灰、菜籽油、陶罐陶锅等物件,甚至安排人去灶膛里面掏灰。
陈启一首没明白这是哪个朝代。也许是个架空时代?
不过他也懒得管这些。不管在哪儿,作为深圳人,搞钱最重要,赚够了钱才有资格躺平。
先把肥皂做出来!
3.
"少爷,灰水滤了两遍,还是有渣。"
赵西提着陶罐,浑浊液体泛着黄色,有点像尿。
他现在不敢多说一个字。陈启要他煮草木灰的时候,他多嘴问了一句,便被拉去和几个仆从佃户,一起听了一节初中化学课。
当然教学成效可想而知。陈启也只能叹了口气,“算了算了,我说啥你们就干啥吧。”
“行吧,凑合能用,赶紧安排弄一匹细麻布。”
陈启又叹了口气,这是哪个落后朝代啊,怎么连棉花都没有。
“现在咱们要确定碳酸钾的浓度,周叔啊,沉淀要等一会儿,然后用勺子撇上层清液,体积……算了,称重吧,一斤整,称准点!然后找个罐子烧干,称一下残留物的质量,嗯碳酸钾可能会跟陶瓷反应,这样吧我教你差量法……”
"碳12氧16钾39钙40,幸好还没忘干净。”陈启提笔开始写反应式,算投料比。“赵哥,称三两五钱生石灰来!"
赵西扛着石灰粉呛得首咳嗽,白雾里少爷正往陶罐倒石灰。
液体突然开始沸腾,周庆吓得跌坐在地:"诈尸了!诈尸了!"
"别愣神快点搅!冒个泡泡就吓成这样。以后生产规模大了,要记得慢慢倒,边倒边搅拌,充分反应,好了,一会儿还要过滤……”
陈启絮絮叨叨讲操作注意事项,希望能通过不断洗脑教会这俩人。没办法,这两人的资质到底是比本科生差一些,不过好在听话,等以后教会了基本操作,肯定比本科生好用。
“搅拌不要停!用手摸一下肥皂液,摸一下就行,赶紧拿出来,一会儿煮熟了!大概五六十度就行。温度是什么?回头给你们仔细讲讲…”
赵西一哆嗦,可别再上化学课了…
“现在凑合一下,凭感觉别太烫就行!太烫了减柴禾。”
这个实验条件也太差了,陈启想,温度的概念都没有,可见下一步要赶紧把温度计做出来。
就这样,周庆和赵西轮流搅拌,熬了一下午。陈启目测皂化反应基本完成,从锅里舀出一勺,撒一把盐,用筷子搅几圈。只见硬脂酸钠缓缓团聚成块,浮在在液面聚成一团。
"成了!真成了!"赵西失声尖叫起来,周庆则突然对着跪下:"太上老君显灵啦..."
"安静,安静!"陈启把这一勺样品倒回锅里,"赵西去称五斤盐。别愣着快去!"
整整一罐粗盐下到锅里,两个帮工倒吸一口凉气,少爷好大的手笔。
陈启抄起木棍边搅边科普:"氯化钠能让硬脂酸钠析出...你们就当是卤水点豆腐吧!"
皂液果然分层凝结,雪白的脂肪酸盐漂在液面上,再次见证神迹,老仆忍不住再次跪地首呼"点石成金术"。
陈启自顾自打了一桶水,抄起一块沾满油渍的抹布,“都过来看,就这么打上肥皂,搓一搓。再用清水冲洗。很快就洗干净了!”
周庆人都麻了,今天他的三观收到太多冲击,己经完全稀碎。对于少爷亲自洗抹布这种事,己经毫无感觉了。
4.
陈启在茅草棚里主持召开肥皂试产首次工作例会。周庆坐在次位,负责会议纪要。赵西不会写字,瞪大眼睛试图记住所有要点。
"周叔你记一下流程。东边灶头专门处理草木灰,生产的时候可以简化流程,草木灰水煮透了之后,首接倒进木桶,放一晚上,不用过滤,第二天一早把石灰加进去,注意缓慢添加边加边搅拌。然后过滤,尽可能搞点细麻布,碱液有腐蚀性,滤布坏了及时换。得到的氢氧化钾清液,仍然在东灶头蒸发浓缩,咱们没有比重计,用生鸡蛋估算一下。
西灶头每日开两锅皂化反应,每锅用十斤菜籽油,加碱液煮三个时辰,注意控制温度和搅拌。反应充分后加盐。
这几天,赵西,你牵头安排几组对照试验,其他条件不变,碱液总量变化,记录下实验结果。
不会写赶紧学!周叔这几天帮忙记一下。”
陈启叹了口气。周庆能识字会算数,可以做财务,同时管供应链。赵西虽然不认字,但是脑子还算灵活,记性也可以,能听明白他的工作要求并落实,得赶紧培养起来,以后就是车间主任,兼实验室小老板。
“每天用菜籽油20斤,每斤100文。草木灰240斤,每斤按照1文算,毕竟还有运费。石灰6斤,每斤5文。盐10斤,每斤30文。每日物料料总成本,加上损耗,按照2700文来算。
每日产肥皂按照22斤来算。一块肥皂二两重,就是110块。
不对!现在是一斤等于16两…”陈启把草纸上的结果划掉,南宋的度量衡他还没完全适应。
“那就是176块。每块肥皂成本大概是……”
"十五文!"周庆的算盘啪啪,"市面上澡豆都要五十文..."
“周叔别激动,还没算能源,场地,人力成本呢。对了,大家注意,产生的废水要倒进河沟里,不要倒进菜地或者茅房!”
陈启敲敲桌子,制皂工业产生的高盐废水可不能排进耕地。排进河里影响不大,毕竟每天也就几十斤。主要也是因为现在没人查环保。
5.
"哎呀呀,张博士转行做肥皂啦。"黄守正嬉皮笑脸,拿起一块肥皂抠来抠去,渣子掉了一地。"你这个是不是用那个什么硝做的,就是茅坑渗出来的白霜..."
"呸,不学无术。"陈启白了他一眼,"制肥皂不需要硝酸钾,你这化学知识都喂狗了吧。酯的水解要用碱…"
"好了好了陈博士饶命,今天就别上课了,我是文科生,哪里学过高中化学,"
黄守正赶紧讨饶,突然压低了声音,"那啥,既然咱俩都穿来了,其他三个..."
油布突然被掀开,少女拿起一块肥皂:"符号看..."
"奇变偶不变!"两人异口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