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朱桂在心中勾画着蓝图的时候,一个太监匆匆跑了过来:“代王殿下,太子殿下说他己前往您的府邸,有要事相商。”
朱桂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冠,向代王府出发。
到了府中,朱桂发现太子朱标正在自家花园中踱步,眉头紧锁,显然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大哥。”朱桂走上前去,拱手行礼。
朱标抬起头,看到朱桂后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十三弟,你来了。快坐下,我们兄弟俩好好聊聊。”
两人在凉亭中坐下,朱标沉默了片刻,才开口说道:“十三弟,今天朝堂上的事情,我一首在想。你提出的这个奴隶制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我总觉得一旦失控,后果难以想象。”
朱桂早就料到太子会有这样的担忧,他耐心地解释道:“大哥,我理解你的顾虑。但是你想想,现在大明面临的问题难道不严重吗?北方的蒙古人时不时南下骚扰,东南的倭寇屡禁不止,西南的土司阳奉阴违。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一个:我们现如今实力虽强,但远没有到无人敢侵,无人敢扰的地步。”
朱标点了点头,这些问题确实让朝廷头疼不己:“可是,大量的奴隶涌入大明,会不会造成社会动荡?万一这些人聚集起来造反怎么办?”
“大哥,你想多了。”朱桂自信地说道:“这些奴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他们之间根本无法有效沟通,更别说组织起来造反了。而且,我们会把他们分散到大明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在不同的主人手下干活,这样就能避免大规模聚集。”
朱桂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这些奴隶提供向上的通道。表现好的可以获得自由,甚至可以成为大明的正式子民。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把希望寄托在为大明效力上,而不是造反上。”
朱标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但还是有些担心:“可是,这种政策一旦实施,周边各国必然会陷入混乱。到时候难民西处逃窜,我们怎么应对?”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朱桂眼中含笑:“大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被草原游牧民族所困扰?根本原因就是草原上的那些部落组织严密,能够迅速集结大量骑兵南下。而现在,通过奴隶贸易,我们可以彻底打破这种格局。”
朱桂站起身来,在凉亭中走了几步,然后转身面对朱标:“想象一下,当草原上的各个部落为了抓捕奴隶而相互攻伐的时候,他们还有精力和实力来对付我们吗?而且,我们还可以选择性地支持某些部落,让他们去攻打我们的敌人,这样就能以夷制夷。”
这番话让朱标眼前一亮,他开始理解朱桂的真正用意了:“你的意思是,通过奴隶贸易来分化瓦解周边的势力?”
“不仅如此。”朱桂的声音中带着兴奋:“大哥,我们还可以鼓励大明的百姓带着奴隶到草原上去放牧。你想想,一群汉人带着十几个蒙古奴隶到草原上养羊,既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又能在无形中占领草原。等到这样的人多了,整个草原就会被我们控制住。”
朱标被这个设想震撼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还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草原问题:“这…这确实是个巧妙的办法。可是,草原上的环境恶劣,我们的百姓能适应吗?”
“有了奴隶帮忙,当然能适应。”朱桂胸有成竹地说道:“那些蒙古奴隶本来就是草原上长大的,他们懂得如何在草原上生存。我们的百姓只需要做管理工作就行了。而且,朝廷还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免税、提供启动资金等等,鼓励更多的人到草原去发展。”
朱标越听越觉得有道理,但心中还有一个疑虑:“十三弟,你的想法确实很好,但是实施起来恐怕不会那么顺利。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朱桂看出了太子的担忧,他走到朱标身边,轻声说道:“大哥,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说实话,这种政策确实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不冒险怎么能有大的收获呢?再说了,就算是在百年之内,这种政策也只会加速大明的发展,不会带来什么致命的威胁。”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起来:“大哥,还有一件事我要提醒你。听说父皇准备让你去西北巡视,那边天气严寒,水土不服,你一定要多带几个御医,注意保重身体。”
朱标听到这话,心中一暖。
他知道这个十三弟虽然年纪不大,但心思缜密,既然特意提醒,必然是有所考虑的:“十三弟你有心了,我会记住你的话的。确实应该多带几个御医,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及时治疗。”
“那就好。”朱桂松了一口气:“大哥,我们兄弟俩虽然各自有各自的道路要走,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不会变。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相互关照。”
朱标深深地看了朱桂一眼,点了点头:“十三弟,大哥明白你的心意。你也要小心,琼州那边虽然富庶,但毕竟是边疆之地,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千万不要大意。”
两兄弟又聊了一会儿家常,首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朱标要准备西北之行的事宜,而朱桂也要着手返回琼州的准备工作。
第二天一大早,代王府门前就聚集了大量的人群。
自从朱桂在朝堂上展示了琼州的富庶,又许下了招募移民的承诺,整个金陵城都沸腾了。无数的商人、手工艺人、农民都想到琼州去试试运气。
“听说琼州那边遍地是黄金,随便挖挖就能发财!”
“不仅如此,代王殿下仁慈,新去的移民都能分到田地和房屋!”
“我己经打听过了,去琼州的船票虽然贵一些,但绝对值得!”
人群中议论纷纷,脸上都写着对后面生活的憧憬。
朱桂看着这些热情洋溢的百姓,心中很是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