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己深,乡政府大楼寂静无声,唯有赵小天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台灯昏黄的光晕下,摊开的乡村发展方案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旁边的烟灰缸里堆满烟头,袅袅青烟在空气中盘旋,仿佛他此刻纷乱的思绪。
赵小天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呆滞地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白天在各村遭遇的种种拒绝,如潮水般在脑海中不断翻涌。年轻村民对义务劳动的抵触,老支书们对修路计划的质疑,像一堵无形的墙,将他的满腔热情撞得粉碎。“到底该怎么打开局面?” 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疲惫与无奈。
他深知自己初来乍到,在山水乡资历尚浅。虽说在与周永胜的斗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党委会上也暂占优势,但这些远远不足以推动乡村发展的宏伟计划。除了王家村的老王支书真心实意地支持,其他村的支书表面上客客气气,实则只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
突然,一个身影在他脑海中浮现 —— 张建国。这位老书记自周永胜倒台后,便深居简出,对乡里的事务不闻不问。赵小天起初并未在意,一门心思扑在自己的规划上,可此刻细细想来,不禁惊出一身冷汗。自己竟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组织体系里,张建国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即便他选择不闻不问,自己也必须遵循组织原则,向他汇报工作进展。
更重要的是,赵小天想起王金生曾提起的往事。当年张建国带领乡亲们修建水渠,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全乡百姓的敬重。那些如今在各村担任支书的老人,大多都是在他的带领下成长起来的,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如果能说服张建国相助,乡村发展计划或许能迎来转机。
想到这里,赵小天的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他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己是半夜十点,但此刻他顾不上休息,披上外套,匆匆向张建国的住处走去。
张建国的家位于乡政府后面的老院子里,一栋老旧的两层小楼,爬满青藤的围墙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静谧。赵小天轻轻叩响斑驳的铁门,许久,屋里才亮起灯光,传来缓慢的脚步声。
“谁啊?” 张建国的声音透着浓浓的睡意。
“张书记,是我,赵小天。这么晚打扰您,实在抱歉,但我有急事想跟您聊聊。” 赵小天语气诚恳。
门缓缓打开,张建国穿着一件灰色的旧毛衣,头发有些凌乱,眼神中带着疑惑。看到是赵小天,他微微一愣,随即侧身让他进屋:“进来吧。”
屋里陈设简单,一张老式的八仙桌,几把竹椅,墙上挂着几幅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往昔的岁月。张建国给赵小天倒了一杯热茶,自己则坐在对面,默默抽着烟,等待他开口。
赵小天双手捧着茶杯,望着杯中袅袅升起的热气,将自己近期的工作进展、遇到的困难,以及未来的规划,毫无保留地向张建国倾诉。说到动情处,他站起身,激动地说:“张书记,我知道自己年轻,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可能有很多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我对山水乡的发展是真心实意的,我想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张建国一首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等赵小天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小赵啊,我知道你是个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周永胜倒台后,我本以为可以安心等退休,不再过问这些事。”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墙上的老照片上,“但你今天来找我,让我想起了当年修水渠的日子。那时候,全乡上下一心,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
赵小天心中一喜,连忙说道:“张书记,现在我们同样需要这种齐心协力的精神!那些老支书们对您敬重有加,如果您能出面,动员大家支持乡村发展计划,一定能事半功倍。”
张建国沉默良久,掐灭烟头,缓缓说道:“不是我不想帮你,这些年,我看着山水乡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心里也不好受。但我担心,大家的心散了,再难聚到一起。”
“张书记,只要您愿意牵头,我相信人心一定能重新凝聚起来!” 赵小天语气坚定,“我们可以先从修路开始,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我己经有了发展旅游的初步计划,只要路修通了,再借助媒体宣传,山水乡一定能迎来新的机遇。”
张建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久违的光芒:“小赵,你让我再考虑考虑。”
离开张建国的家,赵小天的步伐轻快了许多。虽然张建国没有当场答应,但他能感受到,这位书记心中的热情正在被重新点燃。夜空中,星星闪烁,仿佛在预示着山水乡即将迎来新的曙光。赵小天知道,只要能争取到张建国的支持,再大的困难都有克服的希望,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