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 > 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 第62章 地理考场,思维的远征:

第62章 地理考场,思维的远征:

加入书架
书名:
少年派:我是钱三一弟弟
作者:
代码熊猫
本章字数:
5980
更新时间:
2025-07-07

食堂窗边的短暂交谈,唐元明老师那炽热的肯定与崭新的挑战,像一剂强效的兴奋剂,将政治考试带来的沉静余韵转化为更昂扬的斗志。钱砚修回到考场区域时,午后的阳光正烈,雪地反射的光芒刺得人微微眯眼。空气依旧清冽,却似乎多了一丝蓄势待发的紧绷感。地理,作为他选科组合中“2”的其中一门,是视野的拓展,也是思维的又一次远征。

考场里,试卷特有的油墨气味再次弥漫。钱砚修坐回靠窗的位置,将文具袋里的地图册、绘图铅笔一一摆好。窗外,雪后湛蓝的天空下,远处连绵的覆雪山峦轮廓清晰,如同凝固的巨浪。这辽阔的景象,无声地呼应着地理这门学科的宏大视角。

试卷展开。

前面的基础题和区域分析题,他凭借扎实的记忆和理解,答得流畅而自信。指尖划过卷面,笔尖沙沙作响,如同勘探者在熟悉的疆域稳步推进。受伤的右手早己活动自如,书写稳定有力,只在绘制一道要求标注洋流与渔场关系的示意图时,他换上了更易掌控的绘图铅笔,线条精准而清晰。

终于,目光落在了最后那道分值最高的综合题上:

【材料一:呈现某流域不同时期(自然状态、早期开发、现代高度开发)的水系形态图、植被覆盖变化数据及局地气候要素统计表。】

【材料二:节选该流域某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洪涝灾害报道及生态修复工程简介。】

【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分析该流域人类活动对水系形态、局地气候及生态环境产生的连锁影响(15分)。并进一步探讨,该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在协调“人地关系”中体现了哪些地理学思想?(10分)】

题目宏大,材料丰富。这不再是单一知识点的考察,而是要求构建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认知模型,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自然地理这个复杂系统中激起层层涟漪,最终可能演变成滔天巨浪(洪涝灾害),又如何通过“修复”试图重建平衡。

钱砚修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动笔。他闭上眼睛,让思维沉静下来。脑海中,不再是孤立的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要素,而是一个相互关联、能量与物质不断流动的巨系统。政治考场上那套关于“制度韧性”的分形逻辑框架,在此刻发生了奇妙的迁移和变形。

自然地理系统,何尝不是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分形”?

人类活动(开垦、筑坝、城市化)如同一个强大的“外部扰动”,粗暴地施加于这个系统原有的“迭代规则”(自然演替)之上。

初始扰动(‘规则’被打破): 早期开发(砍伐森林、开垦坡地)-> 地表径流加速(反馈:水土流失加剧)-> 河流含沙量剧增(反馈:河床淤高、行洪能力下降)。

扰动迭代放大(‘结构’畸变):现代高度开发(大规模硬化地表、侵占河道)-> 下渗骤减,地表径流峰值陡增(反馈:汇流时间缩短)-> 叠加淤高的河床(原有‘结构’承载能力下降)-> 系统‘断裂’点爆发(洪涝灾害)。

局部蕴含整体信息(‘自相似性’):一个小支流上游的植被破坏,其水土流失效应会通过水系网络(如同分形的分支)传递、放大,影响整个流域下游的安全。局地气候变干(植被蒸腾减少、热岛效应)也与更大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模式(如极端天气增多)呈现出关联性(尺度上的自相似)。

思路如同地图上纵横的经纬线,瞬间清晰起来!他提笔,在论述影响的部分,条分缕析地构建起这个“扰动-反馈-畸变-断裂”的动态链条,将材料中的图表数据巧妙地融入论证,清晰地揭示了人类活动如何一步步突破自然系统的“韧性阈值”,最终导致灾害的发生。

接着,笔锋转向“生态修复工程”。

【…修复工程(退耕还林、河道疏浚、湿地恢复、海绵城市建设)并非简单‘复原’,而是基于对自然系统运行规则(分形迭代逻辑)的深刻理解,进行‘适应性重构’:】

【1. 重建‘分形元’(核心规则): 尊重自然演替规律(如选择乡土树种),恢复植被覆盖这一基础‘规则’,重建水循环的良性基础。】

【2. 修复‘自相似嵌套’结构:从源头(小流域治理)到干流(河道疏浚),再到末端(湿地调蓄、海绵城市吸收),多尺度同步修复,使系统各层级重新具备应对扰动的能力(局部恢复韧性)。】

【3. 引入‘智能反馈环’:利用现代监测技术(如遥感、水文站)实时跟踪系统状态,为后续管理提供动态调整依据(建立新的、更灵敏的‘迭代更新’机制)。】

【…这体现了‘人地协调’的核心思想:承认人类是系统的一部分(而非主宰),理解并尊重自然系统的运行逻辑(分形般的复杂与关联),在发展中主动构建‘扰动’后的修复机制,追求一种动态的、更具韧性的新平衡…】

冰冷的“分形”逻辑,在此刻化为了理解人与自然复杂互动的温暖工具。他不仅分析了破坏的链条,更清晰地阐释了修复的哲学——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在理解系统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智慧的“重构”,构建更具韧性的新平衡。窗外的覆雪山峦在阳光下沉默矗立,仿佛在无声印证着他笔下关于“协调”与“韧性”的思考。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流逝。当他落下最后一笔,将“动态韧性平衡”几个字稳稳收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恰好响起。

钱砚修放下笔,轻轻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他看着写得满满当当的答卷,心中没有考完的狂喜,只有一种长途跋涉后终于抵达目标的、沉甸甸的满足感。政治考场上构建的“分形韧性”框架,在地理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上,得到了完美的验证和延伸。思维的力量,如同窗外那连绵的山脉,跨越了学科的沟壑,展现出其磅礴的生命力。

他收拾好文具,随着人流走出考场。冬日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射着,在雪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空气依旧清冷,但他的胸腔里却是一片暖意融融。政治有唐老师的激赏,地理有这套自我构建的、贯通文理的逻辑体系,他知道,无论最终分数如何,这个期末,他己倾尽全力,且收获远不止于纸面。

走廊上,他再次下意识地望向理科考场的方向。那里的人流也正涌出。在攒动的人头中,他几乎一眼就看到了那个清冷挺拔的身影——钱三一。他正和几个同样提前交卷的理科尖子低声讨论着什么,神情专注而冷静。

似乎是感应到了目光,钱三一也抬起了头。

两人的视线,隔着喧闹的人群和冬日午后的阳光,再次在空中交汇。

这一次,钱砚修的眼神不再仅仅是平静和坦然,更增添了一份属于思想远征归来的、沉静的自信与光芒。

钱三一的目光依旧没什么温度,但在那深邃的冰湖之下,似乎有什么东西极其细微地闪烁了一下,如同精密仪器捕捉到一个符合预期却又超出常规的复杂信号。他极其短暂地停顿了一下讨论的语句,对着钱砚修的方向,极其轻微地、几不可察地颔首。

那颔首的幅度,比在图书馆、比在走廊尽头那次,似乎都要更清晰一分。

像一种无声的、跨越了冰冷星河与迥异领域的、对另一场思维战役圆满落幕的确认。

随即,钱三一便收回目光,重新投入到与同学的讨论中,仿佛刚才那短暂的停顿和颔首从未发生。

钱砚修站在原地,阳光暖融融地包裹着他。雪地反射的光芒有些刺眼,他却微微眯起眼,嘴角扬起一个清浅的弧度。前夜的微光,考场的笔锋,老师的期许,自我的构建,以及此刻这无声的确认……所有的一切,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在他心中奔涌。

地理的远征己然结束。

但思维的疆域,己因这场考试、因那本《分形》、因这跨越冰河的无声交流,而变得更加辽阔无垠。他背起书包,踏着松软的积雪,走向雪后澄澈的晴空。脚下的路,坚实而温暖,通向一个由思想、韧性与无声联结共同定义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修复与探索的星图,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