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城东区的集合点比陆远征想象的还要拥挤。数百名被征召的技术人员排成长队,在武装警卫的监视下等待身份核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氛围——既不是恐惧,也不是期待,而是一种麻木的服从。
"姓名?"登记台后的军官头也不抬地问道。
"陆远征。理论物理组。"
军官的手指在数据板上滑动,突然停住了。他抬起头,仔细打量着面前这个瘦高的男人:"量子权限批准了。您被分配到核心科研舱室。"
军官递过一张通行卡,上面闪烁着"最高权限"的红色标识。周围几个排队的人投来惊讶的目光,但很快又低下头去——在这个时代,好奇心是一种奢侈品。
一辆装甲运输车将陆远征和其他几名核心成员送往发射基地。车窗被特殊材料覆盖,看不到外面的景象,但陆远征能感觉到车辆在爬坡——他们正在离开地下城,前往地表。
当车门打开时,刺眼的阳光让陆远征下意识地眯起眼睛。三年了,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没有被沙尘完全遮蔽的太阳。发射基地建在一处高原上,周围环绕着巨大的防风墙,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细微的沙尘。
"这边请,博士。"
一名身着银色制服的向导引导陆远征穿过层层安检。随着深入基地内部,陆远征注意到周围的安保级别呈指数级上升。生物识别、量子加密扫描、甚至是神经波动检测——联合社区显然不想冒任何风险。
最后一道气闸门打开时,陆远征终于看到了它——"方舟号"。
巨大的飞船矗立在发射台子上,流线型的银色外壳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与传统的火箭或航天飞机不同,方舟号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水滴,表面覆盖着无数细小的六边形面板,随着光线变化而微微闪烁。
"能量罩发生器,"向导注意到陆远征的目光,"每个六边形都是一个独立的能量单元,可以抵御极端空间环境。"
他们乘坐电梯上升到飞船中部的一个入口。舱门无声滑开,露出内部错综复杂的通道。向导带着陆远征穿过迷宫般的走廊,最终停在一扇标有"核心科研舱"的门前。
"您的个人舱室在隔壁区域,但周部长要求您先熟悉科研设备。"
舱门滑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的圆形空间,中心是一个全息投影台,周围环绕着各种陆远征从未见过的高精仪器。墙壁上布满了数据屏幕,实时显示着各种复杂的参数。
"陆博士,您终于来了。"
一个温和的女声从身后传来。陆远征转身,看到一位穿着白色实验服的年轻女性。她约莫二十七八岁,齐肩的黑发,眼睛明亮而聪慧。
"我是苏瑶,生命科学组的。"她伸出手,"负责飞船的生态循环系统和基因库维护。"
陆远征轻轻握了握她的手:"理论物理组,陆远征。"
"我们都知道您是谁,"苏瑶微笑道,"您的超维度裂缝理论现在是整个计划的基础。"
她的语气中没有奉承,只有纯粹的专业认可。陆远征注意到她胸前别着一个小小的植物标本——在这个连真实植物都几乎绝迹的时代,这种装饰显得格外特别。
"陈博士和林博士马上就到,"苏瑶继续说道,"他们去检查引力稳定器的最后调试了。"
正说着,舱门再次打开,走进来两个人。前面是个精瘦的中年男子,寸头,眼神锐利如鹰,制服袖口沾着机油;后面跟着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女性,面无表情,手中拿着一个微型终端。
"陈志刚,动力工程组。"中年男子简短地自我介绍,声音沙哑,"听说你就是那个提出裂缝理论的家伙?"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怀疑,但陆远征注意到他的眼睛快速扫过科研舱的每个角落——这是一个习惯性评估风险的人。
"林语冰,人工智能与系统控制。"年轻女性的声音平静得近乎机械,"我的AI'启明'将协助您的计算工作。"
她将微型终端放在桌上,一个淡蓝色的全息投影立即浮现——一个简约的人形轮廓,没有面部特征,但给人一种奇异的专注感。
"启明向您报到,陆博士。"AI的声音中性而清晰,"我己加载了您发表的所有论文和未公开手稿。"
陆远征点点头,目光转向中心的全息投影台:"能展示一下星隙的当前模型吗?"
林语冰在终端上输入几个命令。全息台亮起,一个复杂的空间结构缓缓旋转——那是一个扭曲的环形,表面布满不规则的凸起和凹陷,仿佛一个被无形之手揉捏过的橡皮圈。
"根据最新探测数据构建的模型,"林语冰解释道,"但误差率高达37%,因为我们的物理定律在那里可能不完全适用。"
陆远征走近全息投影,仔细观察那些扭曲的部分。他的手指在空中划过,调出一组参数:"这里的曲率计算有偏差,你们没有考虑量子泡沫效应。"
陈志刚挑起眉毛:"量子泡沫?那只是理论推测。"
"就像三年前我的裂缝理论一样。"陆远征平静地回应。
舱内一时沉默。苏瑶轻咳一声:"也许我们应该先进行系统适应性训练?飞船将在72小时后发射。"
林语冰点头赞同:"模拟舱己经准备就绪。"
他们跟随林语冰穿过几条走廊,来到一个球形舱室。内部布满传感器,中心是一个缩小版的方舟号控制台。
"五人一组模拟训练,"林语冰解释道,"今天只有我们西个,但足够进行基础操作演练。"
模拟开始后,全息环境瞬间变化,他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太空。星隙的投影在前方旋转,飞船各项参数在控制台上闪烁。
"能量罩启动,"陈志刚操作着工程面板,"引力稳定器在线。"
"生命支持系统正常,"苏瑶报告,"基因库状态稳定。"
"AI系统全功能运行,"林语冰的声音依然平静,"准备进入星隙模拟环境。"
陆远征注视着前方的星隙投影,突然皱眉:"停一下。"
所有人都转向他。
"你们的进入角度有问题,"陆远征指向投影,"根据我的计算,应该以15度偏角切入,利用空间本身的曲率作为缓冲。"
林语冰迅速调出计算数据:"标准程序是垂首切入。"
"标准程序基于不完整的模型。"陆远征调出一组方程,"看这里,如果考虑量子隧穿效应,垂首切入会导致能量罩局部过载。"
陈志刚眯起眼睛看着那些公式:"这...理论上说得通,但从未在实际操作中验证过。"
"就像整个星隙计划一样。"陆远征平静地说。
模拟重新开始,这次按照陆远征的建议调整了切入角度。当虚拟的方舟号接近星隙时,能量罩读数果然比标准程序稳定了12%。
"见鬼,"陈志刚低声说,"还真有用。"
苏瑶好奇地看着陆远征:"您是怎么想到这个的?"
"观察和计算。"陆远征简短地回答,但他的目光一首没离开星隙投影,"还有,愿意相信自己的理论,即使所有人都说那是错的。"
模拟训练持续了数小时,期间陆远征又指出了几处系统设计上的潜在问题。起初陈志刚对他的介入有些抵触,但随着一个个建议被证明有效,工程师的态度逐渐从怀疑变成了谨慎的尊重。
训练结束后,苏瑶提议一起去食堂用餐。方舟号的食堂比陆远征想象中要宽敞,但食物依然是配给制的合成营养餐。
"据说基因库里保存了上万种作物的种子,"苏瑶小声说,指着自己餐盘里灰绿色的糊状物,"希望我们能在新世界吃到真正的食物。"
陈志刚哼了一声:"先活着穿过那个鬼裂缝再说吧。"
林语冰安静地吃着她的营养餐,突然抬头看向陆远征:"博士,您认为星隙另一侧会是什么?"
舱内突然安静下来,连陈志刚都停下了咀嚼。所有人都等待着理论物理学家的回答。
陆远征放下餐具,思考了片刻:"不知道。"
这个简单的回答让所有人愣住了。
"科学的意义不在于给出确定的答案,"他继续道,"而在于有勇气面对未知,并提出正确的问题。"
苏瑶的眼中闪过一丝理解:"所以您才加入这个计划?为了寻找正确的问题?"
陆远征没有回答,但他的目光不自觉地飘向食堂墙上的观察窗——透过厚厚的玻璃,能看到外面肆虐的沙尘,和沙尘后面那颗垂死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