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刚从疫病的阴霾中走出,百姓们生活渐趋安稳,可边境的局势又陡然紧张起来。秦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再次蠢蠢欲动,频繁在赵国边境挑衅,大军压境,战争一触即发。
赵王紧急召集朝堂众臣商议对策,武将们摩拳擦掌,叫嚷着要与秦军决一死战,而文臣们则忧心忡忡,担心贸然出兵会陷入秦国的圈套。就在众人争论不休之时,一个年轻人的身影出现在殿外,他名叫赵轩,出身普通,却痴迷兵法,对古代军事大家的著作研读颇深。
赵轩请求面见赵王,在得到应允后,他昂首挺胸走进大殿,向赵王行了大礼,随后首截了当地说道:“大王,此时贸然出兵绝非良策。秦国此番来势汹汹,必有谋划,我们需冷静应对,巧用兵法韬略。”
一位老将不屑地哼了一声:“你这毛头小子,懂得什么是战争?战场上靠的是真刀真枪,不是你读几本兵书就能解决问题的。”
赵轩不卑不亢,从容回应:“将军,兵法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历经无数战争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首先要了解秦军的兵力部署、将领特点以及战略意图,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赵王听了,微微点头,示意赵轩继续说下去。赵轩接着道:“据我所知,秦国此次领军的是白起,此人作战勇猛,且善于运用奇袭战术。我们不能正面与其硬拼,需避其锋芒,击其惰归。”
这时,一位谋士提出疑问:“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行动?”
赵轩走到地图前,指着一处山谷说道:“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秦军进军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在此设下埋伏,先派出一支小股部队佯装败退,将秦军引入山谷。待秦军主力进入后,截断其退路,前后夹击,必能重创秦军。”
众人听了赵轩的计策,纷纷陷入沉思。有人觉得此计太过冒险,万一秦军不上当,赵国军队反而会陷入困境;也有人认为此计虽险,但如果成功,便能一举击退秦军。
赵王沉思良久,最终说道:“此计虽有风险,但不失为一个破敌之法。不过,还需谨慎行事,确保万无一失。”于是,赵王任命赵轩为参军,协助主将李牧制定作战计划。
李牧对赵轩的才华十分欣赏,但也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他与赵轩日夜商讨,对作战计划进行了反复推演和完善。同时,他们还派出大量斥候,深入秦军营地附近,刺探秦军的情报。
一切准备就绪后,赵国军队按照计划开始行动。一支精锐的小股部队在秦军阵前叫骂挑战,白起果然中计,以为赵国军队不堪一击,便率领秦军主力追击。当秦军进入山谷后,李牧立刻下令截断秦军退路,伏兵西起,向秦军发起了猛烈攻击。
秦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白起不愧是名将,他迅速镇定下来,组织秦军进行反击。一时间,山谷中喊杀声震天,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赵轩在战场上冷静指挥,他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战术。当发现秦军的左翼防守薄弱时,他立即命令赵国军队集中兵力攻击秦军左翼。在赵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秦军左翼逐渐崩溃。
然而,秦军毕竟实力强大,他们在白起的带领下,顽强抵抗。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就在赵国军队有些力不从心的时候,赵轩突然想起了《吴起兵法》中的“分兵扰敌”之计。他建议李牧分出一部分兵力,从侧翼迂回,骚扰秦军后方,打乱秦军的阵脚。
李牧采纳了赵轩的建议,迅速派出一支奇兵。这支部队绕到秦军后方,点燃了秦军的粮草辎重。秦军看到后方起火,顿时军心大乱。赵国军队趁机发起总攻,秦军终于抵挡不住,全线溃败。
这场战役以赵国的胜利告终,赵国成功击退了秦军的进犯,保卫了国家的安全。赵轩因在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受到了赵王的嘉奖和百姓的称赞。他的名字也在赵国传颂开来,成为了年轻一代学习兵法韬略的榜样。
经此一役,赵国朝堂上下对兵法韬略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赵王下令在国内推广军事教育,培养更多精通兵法的人才,为赵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