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逸按照苏锦的建议,开始减少在朝堂上的发言,将更多的功劳让给其他大臣。他还亲自挑选了一批珍贵的宝物,送入宫中献给皇帝。
皇帝收到萧逸的礼物,心中的猜忌稍有缓解,但仍未完全消除。萧逸明白,要想彻底让皇帝放心,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于是,他主动请求皇帝派他去治理一些偏远地区,远离京城的权力中心。皇帝犹豫再三,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萧逸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前往偏远地区的征程。一路上,他看到了百姓生活的困苦,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一状况。
到达目的地后,萧逸发现这里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土地贫瘠,水利设施简陋,匪患猖獗。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立刻着手展开工作。
萧逸亲自带领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他还组织了一支民兵队伍,与匪患展开激烈的斗争。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农业逐渐有了起色,匪患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然而,萧逸的行动引起了当地一些官员的不满。他们觉得萧逸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原有的利益格局,于是开始暗中使绊子。
“萧大人,您这样做可是会得罪不少人的。”有人好心提醒萧逸。
萧逸不为所动:“我只为百姓谋福祉,不在乎个人得失。”
这些官员见萧逸不为所动,便向京城上书,诬陷萧逸在当地独断专行,欺压百姓。
皇帝收到奏折,心中的猜忌再次被勾起。
“难道萧逸真的有不臣之心?”皇帝陷入了沉思。
此时,苏锦在京城也听到了风声,他心急如焚。
“我必须想办法为将军澄清。”苏锦四处奔走,收集证据,证明那些奏折都是诬陷。
与此同时,萧逸在当地的工作也遇到了新的难题。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让刚刚有了好转的农业再次遭受重创。
“大人,我们该怎么办?”百姓们忧心忡忡地看着萧逸。
萧逸安慰道:“大家不要慌,我们一起想办法度过难关。”
他一方面组织百姓挖井取水,另一方面派人前往其他地区寻求援助。
在萧逸的努力下,旱灾的影响逐渐减小。百姓们对萧逸更加感激和拥护。
然而,京城的局势却越来越不利。皇帝在一些奸臣的蛊惑下,决定派钦差大臣前往调查萧逸。
钦差大臣到达后,对萧逸百般刁难。
“萧逸,你可知罪?”钦差大臣趾高气昂地说道。
萧逸不卑不亢:“下官一心为民,不知何罪之有。”
钦差大臣冷笑一声:“哼,有人告发你贪污受贿,欺压百姓,难道是冤枉你了?”
萧逸据理力争:“大人明察,这纯属诬陷。”
钦差大臣根本不听萧逸的解释,开始大肆搜查。
就在这时,苏锦带着证据赶到了。
“大人,这些都是证明萧将军清白的证据。”苏锦将证据呈给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看了证据,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此事还需回京向陛下禀报。”说完,钦差大臣匆匆离去。
萧逸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
京城中,皇帝看着钦差大臣带回的证据,心中有些动摇。
“难道朕真的错怪了萧逸?”
就在皇帝犹豫不决之时,边疆又传来急报,敌军再次大规模进犯。
“陛下,如今边疆危急,唯有召回萧逸,才能抵御敌军。”有大臣进言道。
皇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他对萧逸仍心存猜忌;另一方面,边疆的局势又刻不容缓。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皇帝决定暂时放下个人恩怨,召回萧逸抵御敌军。
萧逸接到命令,毫不犹豫地率领军队奔赴边疆。
战场上,萧逸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的英勇表现再次鼓舞了士气,将士们同仇敌忾,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数日的激战,萧逸终于击退了敌军。
然而,他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
“将军,您一定要挺住!”将士们焦急地说道。
萧逸强忍着伤痛:“不要管我,继续追击敌军。”
在萧逸的指挥下,军队乘胜追击,取得了重大胜利。
捷报传到京城,皇帝终于被萧逸的忠诚和英勇所打动。
“萧逸乃国之忠臣,朕错怪他了。”皇帝决定亲自迎接萧逸凯旋。
当萧逸带着伤回到京城时,皇帝亲自上前扶起他。
“萧将军,朕对不住你。”皇帝愧疚地说道。
萧逸感动落泪:“陛下能信任臣,臣万死不辞。”
然而,就在众人都以为局势已经稳定的时候,一场更大的阴谋却在暗中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