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的诗名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对各方势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唐庭之中,原本对李巍态度坚决打压的部分大臣,在领略其诗作的风采后,心中的敌意也不禁有所缓和。他们私下里纷纷传阅李巍的诗篇,赞叹其才情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李巍这个人。
“此等才情,实乃难得。若能为我大唐所用,必是社稷之福。”一位向来刚正不阿的老臣在朝堂上感慨道。这话一出,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共鸣。原本在朝堂上一边倒的打压之声,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主张对李巍采取更为温和策略的大臣开始增多。
李渊听闻李巍的诗作后,心中同样五味杂陈。一方面,他对李巍的才华暗自惊叹,觉得李巍若能真心为大唐效力,不失为一股强大助力;另一方面,又担忧李巍凭借诗名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权衡之下,李渊决定再派一位心腹大臣前往李巍驻地,名为考察,实则进一步试探李巍的态度。
五姓七望世家那边,情况更为复杂。世家子弟中许多人自幼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对诗词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他们对李巍的诗作推崇备至,甚至在世家内部的诗会中,也常常以李巍的诗作为话题进行讨论。这使得世家内部对李巍的态度出现了分歧。
一部分世家子弟认为,李巍既有如此才情,又在边疆治理有方,或许并非不可结交,与其继续敌对,不如尝试与之和解,共同促进文化与商业的发展;然而,世家的老一辈家主们却依然坚持己见,认为李巍势力的扩张己经对世家的利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不能因几首诗就改变策略。世家内部为此争论不休,原本一致对抗李巍的阵线,出现了微妙的松动。
在民间,李巍的诗名让他成为了百姓心中的传奇人物。百姓们传颂着他的边塞诗,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李巍这位既能征战沙场,又能吟诗作赋的将领充满了敬仰与爱戴。这种民间的舆论风向,对世家与唐庭的决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毕竟,民心所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统治者的决策。
李巍深知诗名带来的这些变化,他决定趁热打铁,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改善自己与各方的关系。他精心挑选了一些自己的诗作,连同亲笔书信,分别送往唐庭和五姓七望世家。在给唐庭的信中,李巍再次表达了自己对大唐的忠心,希望能为大唐的繁荣贡献更多力量;给世家的信里,则言辞恳切地提出和解之意,表达了愿意通过合作,共同推动商业与文化发展的愿望。
随着这些信件的送出,李巍静静地等待着各方的回应。李巍送出的信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唐庭与五姓七望世家之中激起层层涟漪。唐庭内,李渊收到李巍饱含忠心与诚意的书信及诗作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他深知,李巍如今凭借诗名,在民间声望大增,若执意打压,恐引发民怨。而且,朝堂上主张安抚李巍的声音渐起,也让他不得不重新考虑对策。
“陛下,李巍此举诚意满满,且其才华出众,若能收归陛下麾下,必能为大唐增添光彩。如今我军仍在江南、江北征战,此时与李巍修好,可免后顾之忧。”一位大臣进谏道。
李渊微微点头,说道:“朕也在权衡此事。李巍势力不容小觑,且如今其诗名远扬,深得民心。只是,朕担心他并非真心归附。”
经过一番商议,李渊决定先派使者前往李巍驻地,与他进行和谈,探清他的真实意图。若李巍确实有诚意,再考虑如何将他纳入大唐的统治体系。
五姓七望世家这边,收到李巍提议和解与合作的信件后,内部争论愈发激烈。年轻一辈的子弟们大多倾向于和解,他们认为李巍的才华与能力值得尊重,且合作或许能为世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时代变迁,我们不应一味守旧。李巍在商业与文化上都有独特之处,与其与他为敌,不如携手共进。”一位世家子弟慷慨陈词。
然而,老一辈家主们却顾虑重重。“李巍之前的商业扩张,己让我们损失惨重。怎能仅凭几封信就轻信于他?”一位家主皱眉说道。
最终,世家决定先派几位德高望重且善于言辞的代表,与李巍进行初步接触,看看他到底有何打算。
李巍得知唐庭与世家都有意与他进行和谈,心中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他精心筹备,在驻地以最高规格的礼仪迎接各方使者。
唐庭使者到达后,李巍热情款待,并再次向使者表明自己对大唐的忠心不二。“我李巍所做一切,皆为大唐边疆稳固,百姓富足。愿陛下能相信我的一片赤诚之心。”李巍诚恳地说道。
世家代表到来后,李巍与他们坦诚交流,详细阐述了自己关于合作的想法。“世家底蕴深厚,在文化与商业上有诸多值得我学习之处。我希望我们能摒弃前嫌,共同开拓市场,传播文化,实现互利共赢。”
使者与代表们在与李巍接触后,都对他的态度和诚意有了更首观的感受。他们带着李巍的想法和态度,纷纷返程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