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飞歌
贞观飞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贞观飞歌 > 第 25章 初现天灾

第 25章 初现天灾

加入书架
书名:
贞观飞歌
作者:
111永恒的不死鸟1
本章字数:
4978
更新时间:
2025-03-08

祭天大典的风波刚刚平息,大唐上下还沉浸在对突厥愤怒之中,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放过这个庞大的帝国。就在人们忙于修复祭天场地、安抚百姓情绪之时,一系列天灾的征兆悄然浮现。

在大唐的南方,原本应是雨水充沛、河流奔腾的时节,可今年的情况却格外异常。江河水位持续下降,露出了大片干裂的河床,一道道裂痕犹如大地干涸的嘴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痛苦。农田里,庄稼因缺水而日渐枯萎,农民们望着自家的田地,满脸的忧虑与无奈。他们每日顶着炎炎烈日,挑着水桶往返于远处的水源与农田之间,试图挽救那些奄奄一息的庄稼,可这点微薄的努力在无情的旱灾面前,显得如此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北方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往年这个时候,北方虽己渐入秋季,但气候依旧宜人。然而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如注般倾盆而下,且一连数日都未曾停歇。河水迅速上涨,漫过了堤坝,淹没了周边的村庄和大片良田。村民们在睡梦中被洪水的咆哮声惊醒,惊慌失措地带着家人和为数不多的财物,向着高处转移。孩子们的哭声、女人们的惊呼声和男人们焦急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在雨夜中显得格外凄惨。

李承乾在东宫得知南北两地的灾情后,心急如焚。他立刻召集了户部、工部等相关部门的官员,在东宫的偏殿内紧急商讨应对之策。

“诸位大人,如今南北灾情严重,旱灾与水灾并发,我们必须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拯救受灾百姓。”李承乾面色凝重,目光扫过众人。

户部尚书率先站了出来,一脸忧虑地说道:“殿下,如今国库虽有些积蓄,但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灾害,恐怕远远不够。救灾所需的粮食、衣物、药材等物资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来购置。”

工部尚书也附和道:“殿下,北方的堤坝被洪水冲垮,急需修缮,这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南方旱灾严重,打井取水、开凿水渠等水利工程同样刻不容缓。”

李承乾沉思片刻后说道:“当务之急,先从临近灾区的州县调配粮食和物资,尽快运往受灾地区,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户部负责统计所需物资的数量,安排专人押送,务必确保物资能够及时、准确地发放到百姓手中,绝不能出现贪污、克扣的情况。”

“是,殿下!”户部尚书领命。

“工部这边,立刻组织工匠和民夫,前往北方修缮堤坝。同时,派水利专家赶赴南方,考察地形,制定开凿水渠的方案,争取早日解决南方的缺水问题。所需的人力和物力,户部要全力配合。”李承乾继续有条不紊地安排着。

“谨遵殿下吩咐!”工部尚书应道。

安排完这些后,李承乾又说道:“礼部要安排官员前往灾区,安抚百姓情绪,稳定民心。同时,昭告天下,让百姓知道朝廷正在积极应对灾情,让他们不要慌乱。”

礼部官员点头称是。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一切都在有序进行时,又一个噩耗传来。在大唐的中部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如乌云般袭来,所到之处,庄稼瞬间被啃食殆尽。农民们眼睁睁地看着辛苦劳作半年的成果毁于一旦,欲哭无泪。

李承乾得知蝗灾的消息后,心中一沉。“这一连串的天灾,对大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暗自思忖道。

此时,朝堂之上也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求李世民和李承乾采取措施应对蝗灾。李世民紧急召开朝会,与众大臣商议对策。

“诸位爱卿,如今旱灾、水灾、蝗灾接踵而至,我大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家有何良策,尽管说来。”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神色忧虑。

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发动百姓捕捉蝗虫,以减少蝗虫对庄稼的破坏。同时,在田间地头燃起篝火,吸引蝗虫,然后集中捕杀。”

另一位大臣则说道:“陛下,蝗虫所过之处,庄稼尽毁,当务之急是从其他地方调拨粮食,确保受灾百姓有粮可吃,不至于饿殍遍野。”

李承乾也说道:“父皇,儿臣认为,除了捕捉蝗虫和调拨粮食,还需考虑灾后的重建工作。待灾情过去,要帮助百姓重新开垦农田,恢复生产。而且,我们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以便日后能够提前应对类似的灾害。”

李世民点头表示赞同:“承乾所言极是。此次天灾,让我们看到了大唐在应对灾害方面的不足。众爱卿,务必全力以赴,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朝会结束后,李承乾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紧张的救灾工作中。他一方面安排人手在灾区组织百姓捕捉蝗虫,另一方面督促粮食的调配和运输。然而,他心中清楚,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等着他和大唐去面对…… 而在这重重天灾之下,大唐的经济、民生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承乾能否带领大唐成功应对这场天灾的考验?大唐又将如何在废墟中重建,恢复往日的繁荣?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在灾区,百姓们在官员的组织下,纷纷拿起工具,与蝗虫展开了一场艰苦的战斗。他们在田间地头燃起篝火,蝗虫被火光吸引,纷纷扑来。百姓们则趁机用扫帚、布袋等工具捕捉蝗虫,一时间,喊叫声、扑打声此起彼伏。但蝗虫数量实在太多,尽管百姓们竭尽全力,可每天被蝗虫吃掉的庄稼依旧不计其数。

与此同时,运往灾区的粮食和物资也遇到了一些阻碍。由于道路被洪水冲毁,运输车队行进缓慢,有些地方甚至无法通行。李承乾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他立刻下令工部组织人力抢修道路,确保物资能够顺利送达灾区。

在北方,工部的工匠们和民夫们正在日夜奋战,修缮被洪水冲垮的堤坝。他们冒着酷暑,搬运石块、泥土,加固堤坝。尽管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都知道,只有尽快修好堤坝,才能防止洪水再次泛滥,保护百姓的家园。

而在南方,水利专家们深入灾区,对地形进行详细的考察。他们翻山越岭,绘制地图,制定出了一个个开凿水渠的方案。然而,由于旱灾导致土地干裂,施工难度极大,每开凿一寸水渠,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李承乾时刻关注着各地救灾工作的进展,不断地调整策略和安排。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大唐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容不得有丝毫的懈怠。然而,就在救灾工作紧张进行之时,又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出现了…… 灾区由于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再加上百姓们长期处于饥饿和疲惫状态,抵抗力下降,疫病开始在人群中悄然蔓延。这无疑是给本就艰难的救灾工作又重重地一击,大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李承乾又将如何应对这接踵而至的灾祸呢?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