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东山再起 > 第624章 单开一页

第624章 单开一页

加入书架
书名:
东山再起
作者:
江湖无水
本章字数:
4762
更新时间:
2025-06-30

在左右街坊与老茶客们的帮助下,张家已经搭起了灵堂。

张家人的状态显然是不适合迎接吊唁的,然而作为京师收复后进京讨生活的人家,张家也没有亲族。

于是,甲长王大治主动负责接客。

作为京师第一茶摊,张老掌柜的人缘相当可以,不少老茶客闻讯而来。

王大治刚送走一波客人,就见里长陪着顺天府主簿李长庚走了过来。

王大治连忙迎过去,问道:“两位上官可是来吊唁张平西的?”

“先进去,其他的稍后再说。李长庚说道。”

吊唁结束后,李长庚拉着张老东家的手,说道:“平西好样儿的,没有辱没老张家。”

“哎,值此大争之世,好男儿自当舍身报国。”张老东家说道。

他年纪大了,内心悲痛万分却未显露于外。

该安慰的已经说过,李长庚不再重复,说道:“府里决议,但是殉于国事者,列传载于府志,待平西安定下来后,您看收集一下他的遗物,尤其是家书之类,到时候府里会派人整理成文。”

张老东家连连点头,说道:“老朽记得了,一定把平西的生平说清楚。”

此时,相似的一幕也发生在南方。

不同于北方百姓多是移民,南方未经战乱,百姓大体安定,虽然朝廷一直在削弱豪强大户的影响力,宗族观念却依旧根深蒂固。

广东潮州兴宁县下李家庄李家祠堂里,族长李海望坐在主座上,环顾族人后说道:“召集大家来是说一件事,李长青家二郎李海洋征讨奥斯曼殉国,于族谱中单开一章,记述其生平,大家意下如何?”

“应该的,这都不能列传记述,也没别的事能上族谱。”

“这是长脸的事,理当如此。”

“光宗耀祖莫过于此,单开一页理所当然。”

诸人七嘴八舌,却没有一个反对的,哪怕平日里与李长青不对付的也是附和。

族长左手位的李长青眼含泪花,却止不住地笑。

他已经出了五服,理论上不该入族谱,加上家贫,更不受李氏待见,却没想到其次子为国征战时牺牲,立刻被李海望邀请回了宗祠。

“李长青回归族谱之事便如此决定,另外,李海洋在波斯立功受赏,朝廷配妻且生有一子。李氏功臣之后,不当流落于外,我意,派人接其妻子回来认祖归宗,一应开支由族中负担,海洋妻子由族中奉养。”李海洋说道。

“族长,接海洋妻子回来没问题,大家也乐意出钱,奉养由朝廷抚恤……”

言外之意,筹钱养人则不必,毕竟接人的花费是一次性的,奉养则是十几年的负担。

李长青说道:“朝廷抚恤很多,无需族中分摊。”

李海洋说道:“凡我李氏族人殉国者,族中以朝廷抚恤金额给奉养金,年节给肉米糖布,诸位以为如何?”

每家都有机会的话,倒也不是不行。

“此事便如此定……”

话没说完,没资格进祠堂的小辈跑进来叫道:“族长,县尊来了。”

李海望不敢怠慢,立刻出去迎接。

看到李氏宗族出来,知县孟诚问道:“敢问哪位是李英烈海洋之父?”

李海望侧身让出李长青,说道:“回禀县尊,这位便是李英烈海洋之父,李氏长青。”

孟诚上前抓住李长青的手,说道:“感谢您养了一个好儿子,如今李英烈不在,兴宁县的百姓却在,如果你有任何事,立刻来县衙,即便本官调任,继任者也会为你解决。”

“多谢县尊。”李长青局促地说道。

“都是县里该做的。”孟诚说道:“县衙已经决议在县志中单开一页记录李英烈生平,还请您老收集李英烈书信等物。”

李海望说道:“这是好事,李氏一族必倾力配合。”

孟诚无视了李海望,只盯着李长青。

当今局势,拥军优属是主基调,各县也在想方设法地吸引青壮入伍,与此同时,对豪强宗族的压制并未放松。

孟诚冷落李海望而厚待李长青,是想告诉别人:厚待英烈与李氏宗族无关。

这也是李海望厚待李长青家的原因。

族中有英烈,或许有朝一日能成为李氏一族的护身符。

从全面宣战至今六年,国朝征兵一千五百万,约莫六十征一,阵亡者约七十万,尚不足国朝总人口的百一之数,平均三个村出一个烈士,平均一个县才六个烈士。

稀少,所以尊贵。

此时,瑞典首都北方一百五十里的乌普萨拉城里,两辆牦牛车缓缓进了军营。

车上绿色的三角旗昭示了他们的任务——邮政。

车子刚到校场,大群军兵蜂拥而来。

“排队,听到名字的上来领家书。”邮差叫道。

军兵不敢怠慢,立刻整队。

因为北方有厚厚的冻土带,铁路修建困难重重,如今又是凛冬,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信件传递也慢。

在瑞典打了四年,军兵们只能以家书缓解思乡之情。

收到家书的欢欣鼓舞,没收到家书的失落中凑到战友身旁一起看。

什长周大壮就是没收到家书的,只能挤到麾下的牛满栏身边看。

“……咱们村的二蛋子在打希腊的时候死了,军队里给了抚恤不说,下葬的时候县里乡里都来人了,别提多风光了,狗儿啊,你可别怕死……”

噗嗤~

周大壮忍不住笑了出来。

忽然觉得没收到家书也挺好的。

牛满栏没好气地说道:“头,你不该难过吗?好歹二蛋子跟我们同期受训的。”

“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难过个屁。”周大壮不屑地说道。

“真是铁石心肠。”牛满栏说道。

“死不死看运气,打了这么久才死了几个人?”周大壮反问道。

牛满栏无言以对。

平均一年阵亡不足十万,相对于千万大军来说,比例相当的低。

“再说了,阵亡者抚恤甚厚,你看信里面,你们县的县志给单开一页,这个待遇值得一死。”周大壮说道。

“确实,能在县志里单开一页,死了也值了。”牛满栏点头附和。

“英灵殿里受香火,与国同享,县志单页录生平,永垂不朽,大丈夫当如是也!”

两人转头一看,营长酆复辽正站在后面。

“师座……”

“没事,继续看。”酆复辽摆手说道:“朝廷让我等无后顾之忧,我等自当勇往直前,但是打仗的时候别浪,不是所有人都跟昊皇一般征战三十年毫发无伤的。”

“师座的意思,昊皇打仗很浪?”牛满栏问道。

酆复辽点点头,说道:“当年我入禁卫受训,有幸跟昊皇打过闯贼,就是冲,嘎嘎乱杀啊那是,一晃二十多年了。”

“师座,你跟昊皇打仗的旧账翻过一千遍了。”参谋长马信走了过来。

“那没办法,谁让你是入了东宫卫呢。”酆复辽说道。

昊皇亲卫出勇将,东宫卫出智将,这种说法确实是有依据的。

归根结底,还是当初的崇祯皇帝与太子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的影响。

就在这对搭档回忆往昔时,一骑急奔而来,叫道:“征北元帅令,瑞典反扑,各部备战!”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