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 第三十章 永历维新

第三十章 永历维新

加入书架
书名: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作者:
年轻油条明先生
本章字数:
7856
更新时间:
2024-11-19

朱由榔细细思量了一番,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开采资源的尝试,更是一场工业化的开端。他心中暗道:“若大明之工业能够蓬勃发展,则国家强盛可期。我朱由榔定要将这缅甸变为我大明的工业之地,为未来的复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内心坚定的信念之下,他走出房间,召集手下各级将领和工匠,将系统购买的技术一一传达。

他强调:“如今的大明,已不再是单靠刀枪拼杀便可安身立命的时代。若没有强大的工业,何谈强军?若没有资源支撑,何谈大明复兴?”朱由榔的话语掷地有声,士气高昂的将领和工匠们纷纷点头,感受到了肩负的重任。

紧接着,朱由榔召集了矿区负责的官员,认真讲解了系统提供的开采设备和技术的运用方式。从最基本的矿井布局,到提升机的安装,再到耐火砖的制造,一一讲解,确保每个人都明白每项技术的运用。

在接下来的那些日子里,整个矿区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且令人振奋的繁忙景象。能工巧匠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制造耐火砖的工作当中,他们精心挑选原材料,熟练运用各种工具和技艺,将每一块耐火砖都打造得坚固耐用;与此同时,矿工们也兴致勃勃地开始试用那崭新的手摇钻机。这种先进的设备大大提高了开采效率,让原本艰难的挖掘工作变得轻松不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矿井通风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有效地阻止了有害气体在矿洞之中积聚,从而为矿工们营造了一个更为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不仅如此,新引入的矿车也展现出了其卓越性能,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的矿石搬运任务,如今因为有了矿车的助力而得到极大程度的缩短。而那高耸入云的提升机更是如同巨人之手一般,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而又便捷地将矿石从深深的地底提取出来。

伴随着矿工们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一车又一车满载着珍贵矿石与优质煤炭的车辆源源不断地驶向冶炼场地。当这些原料被送入熊熊燃烧的炼炉之后,炉内的温度持续攀升,仿佛要将天地间所有的热情都汇聚于此。

终于,在高温的炙烤下,滚烫的铁水如火山喷发般汹涌而出,它们顺着特定的通道流淌而下,最终冷却凝固成一块块坚实的钢材。就这样,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这片土地上首个冶炼厂应运而生!

此时此刻,朱由榔静静地伫立在高台之上,俯瞰着眼前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他的内心满溢着自豪之情,双眸之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因为朱由榔深知,自已所目睹的这一切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场景,而是标志着大明王朝正式迈入工业化时代的重要里程碑。从此刻起,属于大明的工业化进程正如同一幅壮丽画卷,正缓缓地、但却坚定不移地展开在世人面前。

这一切对于朱由榔而言,不仅仅是资源的开发,更是一种自我信念的升华。他已不再满足于旧有的武力对抗方式,而是深刻理解到,唯有让大明掌握独立的工业力量,才能真正在乱世中建立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国家。

工业化的萌芽已经在缅甸的矿区中悄然诞生,伴随着熊熊炉火,正照亮大明未来的前路。

回到行宫后,朱由榔坐在书房中,手中微微翻动着纸页,脑海中已然浮现出一条明确的思路。缅甸战役的胜利不仅扩展了大明的版图,更重要的是,矿产资源、生产力的发展让他深刻认识到:唯有改革才能实现大明的振兴。

朱由榔深知,旧有的生产关系再也无法承载日益增强的生产力,唯有将制度革新,将各项管理、税收、工匠制度等一一变动,才能为真正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朱由榔缓缓放下书卷,沉思良久。他知晓,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尤其是在大明这个饱受桎梏的旧体制中。然而,改革却是势在必行的,尤其是对矿业、铁业等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行业,更是不能再等。即使前路艰难,也必须迎难而上。

朱由榔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为了能够将大明工业化进程推向正轨,他打算从矿业和铁业入手,将生产关系重新调整,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一步,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劳动力激励机制。朱由榔深知,仅凭压迫、剥削无法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他要通过制定工分、分红等激励政策,让劳动力获得收益的同时增强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自已是为国家和自已努力工作。只有形成这样的激励制度,才能让人心真正凝聚,形成持久的生产力。毕竟如果你既想让人家给你干活,又不想付出相应的报酬,既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那是不可能的。朱由榔还是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有些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少付钱看似自已赚了,但实际上原本可以双赢的,并且双赢会赢得更多。

而一味地对工人进行剥削,带来的后果自然就是老百姓兜里没钱花,整个社会经济一潭死水,大家都不好。

想想看,20世纪30年代蔓延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朱由榔是绝对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已的大明。

“已经有康庄大道走在前面,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走这条歪路。面对资本,我们用民主宪政就可以框住他。我大明现在还没有民主跟选举,兴办义务教育开放公民权,现在还不是时候,只能靠皇权多努努力了。什么时候打回本土,汉人多了才可以着重于培养下一代公民。任重道远啊。”朱由榔所意图复兴的大明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汉本位君主制威权大明,他要对威权进行转变,把大明政权改造成最能够符合最能够代表最能够发展汉民族利益的实体。

第二步,将矿区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朱由榔计划对矿区资源进行集中调度,设立总管部门,统一管理、分配人力物力。他明白,如果矿区由地方分散管理,不仅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容易滋生贪腐等弊端。而统一的管理系统则可以确保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避免各地互相争斗、消耗。

第三步,进行工商业税收制度的初步改革。朱由榔一直有一个设想,那就是对这些生产性行业设立合理的税收比例,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赋税,既能增加国库收入,又可以吸引更多商人参与到矿区开采、铁器制造等产业中来。这不仅能有效壮大地方经济,也能实现各项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第四步,推动“工匠等级制度”。他认为,工匠是支撑工业化的中坚力量,必须对他们进行等级划分、层次化管理。通过技能、经验的等级提升,形成上下的职业阶梯,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工匠们不断提升自身技术,也能为矿区管理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工匠队伍,确保工业化长久持续发展。

“老格调的,突然想到傻柱跟易中海是怎么回事,上辈子看四合院看多了吧,哈哈。”朱由榔在纸上写完这段内容之后,嘴角一咧,自嘲地笑了笑。

第五步,实施知识传播与技能培训。工业化发展依赖技术和人才。朱由榔计划在各矿区设立培训中心,由系统提供的先进知识为教材,确保每位矿工、工匠都能够掌握必要的开采技术。这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还可以培养一支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为大明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保障。

朱由榔越想越觉得这些计划必要且紧迫,但他知道,所有的改革都必须依赖制度的保障才能长久。因此,他内心坚定,这一系列变革必然要建立在制度之上,至少要在工部和户部的相关领域先行推行改革。他心中也暗暗有了计策:先从小范围的工业入手,逐步推开,为整个大明的振兴积累经验和实践。

但是,这条改革之路并非坦途。朱由榔心中明白,纵然大明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但朝中依旧有东林党人之类的守旧派,他们固守旧制,不愿革新。若是让他们察觉到这次改革的意图,恐怕会遭到强烈反对。

“若是要行改革之路,就绝不可半途而废,”朱由榔喃喃自语,“半途而废,不仅改革难成,反而会助长守旧派的势力。届时,朝局将更加混乱,变革之事再无机会,连我本人的安危都会受到影响,可不能像大明之前那几位皇帝一样死的不明不白。咱大业未成,可不能中道崩殂。”

思索至此,他决定不动声色地推进计划。朱由榔在自已的书房中悄悄展开草图,手持毛笔写写画画,将一个个计划逐条列出,初步构思改革的框架。此刻,书房之中只有烛火摇曳,映照出他坚定不移的眼神。

几日后,当军队回防载天府时,朱由榔决定挑选时机,与值得信任的将领一一商议。他第一个叫来的便是古德里安,这位来自系统商城的将领,才识卓绝、智谋过人,是朱由榔谋划改革的重要帮手。

古德里安进入书房后,朱由榔向他点点头,示意坐下,随后以一种极为认真的口吻道:“古将军,今日召你前来,有一件大事相商。”

古德里安微微一笑,拱手道:“陛下有何吩咐,末将自当尽心竭力。”

朱由榔的眼神透出深意,缓缓道:“如今大明虽在艰难境地,但朕认为,若要复兴大明,不能仅依赖武力,还需依靠内政的整顿与改革。尤其是这矿业、铁业,已然成为我大明立足之本,生产力虽得以提升,但生产关系却仍停留在旧有的模式,极其低效,浪费人力物力。”

古德里安听闻此言,若有所思地点头:“陛下所言极是。若能将矿区统一管理,减少内耗,势必能更好地开发资源,增添国力。”

朱由榔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更重要的是,朕打算设立新的激励机制,激发工匠与工人的生产热情,减少对他们的剥削,改变旧有的劳役制度。除此之外,朕还打算实行税收制度、等级制度等,以促成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

古德里安微微颔首:“陛下雄才大略,若此法推行,必能提高矿区的生产力,同时增强百姓的凝聚力。只是,这改革之举,恐怕会触动许多旧贵族的利益,是否需提早防备?”

朱由榔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正是如此。此事朕会安排妥当,不会轻易透露。现在我们刚来缅甸,既得利益者也不是树大根深,动刀子正是时候。古将军,此次改革之路,朕需你在军中支持,若遇阻力,必要时以军威震慑,确保此事顺利进行。”

古德里安拱手肃然道:“陛下放心,末将自当鼎力相助。”

安排妥当后,朱由榔又将李定国招入书房。尽管李定国生性忠诚勇猛,但对工业化、改革等事务知之甚少。因此,朱由榔以极为详尽的方式向李定国阐述改革的必要性,讲述了这套新制度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意义。李定国听得云里雾里,但看到朱由榔的坚定态度,还是拍着胸口保证道:“陛下但有所命,末将定会誓死效忠!”

最终,朱由榔在两员大将的支持下,下定决心,决定召开一次大明政府会议,将他的改革方案详细阐述,正式开始“永历维新”的序幕。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