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汴京城的街道尚未完全苏醒,唯有朝堂方向的宫门己缓缓开启。金銮殿前的石阶上,文武百官陆续步入,衣袂翻飞,步伐沉稳,皆是带着各自的立场而来。
苏简身着淡蓝长衫,腰间束玉带,缓步穿过宫墙下的朱红大门。昨夜司马温公的邀约仍在他心头萦绕,而今日的这场辩论,更是他踏入朝堂核心的第一道门槛。
“真正的风暴,正在逼近。”
他低声自语,抬眼望向殿内那座象征权力与智慧交锋的御前案台。王安石端坐于左,神色肃然;司马光立于右,目光深沉。新旧两党之人泾渭分明,气氛如箭在弦。
钟声一响,皇帝驾临。
群臣跪拜行礼,待圣上落座,礼部尚书轻咳一声,宣布议题:“今议青苗法推行之利弊。”
话音未落,吕惠卿便率先起身,声音铿锵有力:“陛下,青苗法乃变法之首策,旨在助农扶困,抑制豪强兼并。此法若成,国库可充盈,百姓亦得实惠。恳请速推!”
他话音刚落,旧党一方立刻有人反驳:“吕大人所言虽好,但施行之难,远非纸上谈兵所能预料。若执行不力,恐反致民怨沸腾。”
苏简静立一旁,心中默念系统提示:
【政治谋略锦囊·青苗法分析】
- 执行风险:基层贪腐、赋税转嫁、农民负担加重
- 可行建议:分阶段试行、设立监察机制、因地制宜调整细则
他微微垂眸,等待时机。
果然,争论愈演愈烈,双方各执一词,却始终未能提出可行之策。皇帝眉头微皱,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苏简身上。
“苏卿,你有何见解?”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苏简心知这是自己第一次真正站在风口浪尖之上,稍有不慎,便会成为众矢之的。他上前一步,拱手施礼,语气平稳却不失锋芒:
“回陛下,青苗法本意良善,然推行之难,在于制度执行。若无严密监督,极易沦为地方官员巧取豪夺之工具。臣以为,可在三州试行,设立独立监察使,定期核查账目,并允许百姓上书申冤。”
此言一出,殿内一片哗然。
吕惠卿眼中闪过一丝阴冷,冷笑道:“苏公子年少才高,可惜对实务了解尚浅。若步步为营,何以图大业?”
苏简淡淡一笑,目光首视吕惠卿,语气不卑不亢:“吕大人所言极是,然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太过,反伤其味。臣并非反对变法,而是主张循序渐进,以免根基动摇。”
此番言论,既未全盘否定新政,又未彻底倒向旧党,令不少中立派侧目。
司马光捋须点头,王安石则陷入沉思。
皇帝轻轻颔首,命人记录苏简之言,并道:“苏卿之言,颇具远见。”
这一句评价,虽未明言提拔,却己在无形中将苏简推入了更高层次的政治视野。
退朝之后,欧阳修特意留步,与苏简并肩而行。
“你今日之言,可谓西两拨千斤。”欧阳修低声道,“既能提出问题,又能给出对策,实属难得。”
苏简拱手谢礼:“晚辈不过是依理而论,不敢妄言高见。”
欧阳修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道:“老夫有一事相托——下月初,翰林院将举办一次经义讲学,届时诸多重臣子弟皆会到场。你若有兴趣,不妨前来一叙。”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意味着苏简即将进入真正的权力圈层。
他郑重应允:“多谢先生提携。”
两人分别后,苏简走出宫门,阳光洒在脸上,暖意融融。然而,他的背影却透着几分冷峻。
他知道,今日一役虽赢得赞誉,但也招来了更大的敌意。吕惠卿的目光,从未如此冰冷。
回到府邸,苏简刚踏入书房,便听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公子,司马温公派人送来密函。”随从低声禀报。
苏简接过信封,拆开一看,只见寥寥数语:
“三日后午时,城南柳庄,切记莫迟。”
他凝视片刻,嘴角浮起一抹冷笑。
“终于,有人按捺不住了。”
窗外秋风拂动竹帘,远处的钟鼓楼再次敲响,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风暴的临近。
苏简将信折起,放入袖中,转身走向案前,铺纸研墨。
笔锋一落,字迹遒劲有力:
**《谏政》**
君王问策岂无凭,庙堂深处暗流生。
新法若无良吏守,终成祸水覆苍生。
忠言未必能兴邦,巧辩方能保太平。
愿借东风扶九万里,共看江山换新晴。
墨迹未干,他己收笔起身,目光坚定。
风暴将至,而他,早己布好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