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亮剑搞研发,团长乐疯了
我在亮剑搞研发,团长乐疯了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我在亮剑搞研发,团长乐疯了 > 第12章 功成不必在我

第12章 功成不必在我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亮剑搞研发,团长乐疯了
作者:
捉刀
本章字数:
6664
更新时间:
2025-06-06

送走了旅部通讯员,李云龙那股子兴奋劲还没过去,他背着手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念叨着:“一周,一周!他娘的,时间是紧了点,可机会难得啊!林小子,你可得给老子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

赵刚相对冷静,他走到林向北身边,沉声道:“向北同志,压力确实不小。但这也是一次机遇。旅部对我们的关注,说明了上级对技术革新的重视。你放手去做,我和老李会全力支持你。学员这边,也要让他们尽快进入状态,让他们明白这次任务的重要性。”

林向北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了点头。他知道,此刻多说无益,唯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回应这份信任和期待。

他转身面向那八名刚刚经历了一场“开学第一课”洗礼的学员,他们的脸上还带着几分被旅部消息震动后的茫然,但更多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紧张。

“同学们!”林向北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刚才团长和政委的话,大家都听到了。旅部要派人来考察,这对我们‘星火班’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展示我们学习成果、争取更多支持的绝佳机会。时间只有一周,我们的任务很明确,也很艰巨——那就是彻底解决‘林氏铁瓜’的哑火问题,并尽可能提升它的可靠性和威力!”

他目光扫过每一位学员,继续说道:“从现在起,我们所有人,都要拧成一股绳,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个任务中来。我希望大家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遇到任何问题,任何想法,都要大胆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起试验。我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刘大柱第一个站出来,大声道:“林教员,您就下命令吧!保证完成任务!”

王有才也瓮声瓮气地说道:“林教员,要打铁还是做啥,俺王有才绝不含糊!”

孙小毛虽然没说话,但那双紧握的拳头和坚定的眼神,己经表明了他的决心。

看到学员们高涨的士气,林向北心中稍定。他将众人召集到那几颗哑弹前,指着之前分析出的几个问题点,开始布置具体的攻关方向。

“首先,是引信的防潮问题。”林向北拿起一颗拆解开的引信壳,“我们之前用麻绳和沥青,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显然还不够。我初步的想法是,尝试用桐油、蜂蜡或者我们能找到的其他天然防水材料,对引信进行更彻底的浸泡和涂覆处理。同时,引信与弹体的结合部,也要设计更可靠的密封结构。”

“林教员,”刘大柱问道,“桐油咱们仓库里好像有一些,是以前修补油纸伞用的。蜂蜡……这玩意儿不好找吧?”

“蜂蜡确实稀罕,但我们可以发动战士们去山里找找野蜂巢,或者问问附近的老乡。”林向北说道,“实在不行,我们可以多试试几种不同的桐油配方,比如在桐油里加入一些松香或者石灰,看看能不能增强其防水性和附着力。”

接下来,是零件公差的问题。王有才之前提出的引信壳体厚薄不均,影响内部零件配合的问题,得到了林向北的高度重视。

“王有才同志,”林向北看向王有才,“你在打铁方面有经验。我想请你和几位手巧的同志一起,琢磨一下如何改进我们现有的土模翻砂工艺,或者能不能制作一些简单的卡具、模具,来提高引信壳体和内部一些关键小零件的加工精度和一致性。哪怕只是提高一点点,对减少哑火率也是有帮助的。”

王有才一听是自己擅长的领域,顿时来了精神,拍着胸脯道:“林教员放心!这事交给我!俺这几天就住铁匠铺了,非得把这壳子弄利索了不可!”

至于黑火药的质量,林向北决定在现有提纯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硝石、木炭、硫磺的配比和研磨细度,并且严格控制生产和存储过程中的湿度。他还计划让学员们轮流参与火药的试制,亲身体验不同配比和工艺对火药性能的影响。

任务分配下去,整个龙王庙立刻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攻关基地。

学员们被分成了几个小组,有的负责搜集和试验各种防水材料,在林向北的指导下,将桐油加热,按不同比例调配松香、烟灰等添加物,然后涂抹在废弃的引信壳上,再进行浸水试验,观察其防水效果。孙小毛心细,被安排负责记录每种配方的成分和试验结果,他那本歪歪扭扭的笔记本上,很快就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数据。

王有才则带着两个对摆弄铁家伙有兴趣的学员,一头扎进了旁边临时搭建的铁匠棚。炉火烧得通红,叮叮当当的锤打声不绝于耳。林向北根据后世一些简易模具的记忆,画了几张草图给王有才。王有才虽然看不太懂那些复杂的线条,但在林向北连说带比划的解释下,凭借他多年的打铁经验,居然也慢慢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他尝试着用几块硬木和铁条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定位和限制工具,用来约束铸造时铁水的流向和冷却后的形状。虽然做出来的东西依旧粗糙,但比起之前纯靠手感,确实有了一些进步。

刘大柱则带着另外几个学员,负责对回收的哑弹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和数据统计,找出哑火的共性问题,并协助林向北准备教学用的图纸和讲义。

林向北则像个陀螺一样,在各个小组之间穿梭指导。他不仅要解答学员们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还要亲自示范一些关键的操作,更要时刻关注实验的安全性。他发现,这些学员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都非常高。他们在实践中提出的很多“土办法”、“怪点子”,有时反而能给林向北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比如,在讨论如何更好地密封引信和弹体的结合部时,一个当过篾匠的学员就提出,能不能用极细的竹篾,浸透桐油后,像编竹器一样紧密地缠绕在结合处,再用细麻绳扎紧,外面涂上防水漆。这个想法让林向北眼前一亮,竹篾的韧性和致密性,确实比单纯用麻绳要好得多。

李云龙这几天也没闲着。他几乎每天都要往龙王庙跑上三西趟,美其名曰“视察工作”,实际上就是来催促进度,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能让他眼前一亮的新玩意儿。

“林小子,怎么样了?那铁瓜还会不会‘放屁崩不响’了?”他叉着腰,唾沫星子喷得老远。

林向北只能耐着性子给他解释目前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每当看到学员们在某个问题上有了点突破,或者试验出一种效果不错的防水涂料,李云龙就会乐得眉开眼笑,拍着林向北的肩膀大呼小叫:“好小子!有两下子!就这么干!等周副科长来了,老子要让他瞧瞧,咱们独立团的兵,个个都是好样的!”

但如果哪天进展不顺,李云龙的脸就会拉得老长,嘴里骂骂咧咧,说什么“一群笨蛋”、“连个引信都弄不好还想打鬼子”,搞得学员们压力山大。

好在赵刚时常会过来解围。他不像李云龙那般急功近利,而是更关注学员们的学习过程和林向北的教学方法。他会和林向北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还特意从团部抽调了一名有经验的老文书,协助林向北整理教材和记录实验数据,大大减轻了林向北的负担。

时间一天天过去,龙王庙里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

在防水试验方面,经过几十次的尝试,林向北和学员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相对靠谱的配方——将桐油反复熬炼,去除部分杂质,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松香和少量石墨粉(用最纯净的木炭研磨而成),制成的黑色防水漆,不仅干燥快,附着力强,而且防水性能比单纯的沥青有了显著提升。他们用这种漆对引信壳体进行多次涂覆,并在接口处用浸透了这种漆的细麻绳和竹篾层层缠绕扎紧,初步解决了受潮问题。

王有才那边,虽然没能一下子造出多么精密的模具,但也通过改进浇筑口的位置和流道设计,以及在铸造后对关键部位进行手工锉磨和校正,使得新一批引信壳体的内外尺寸一致性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善。

黑火药的研磨也更加细致,林向北甚至引入了“过筛”的工序,用细密的竹筛将研磨好的火药筛选一遍,确保颗粒均匀。

转眼间,距离旅部评估小组前来的日子只剩下最后两天。

这天傍晚,林向北和“星火班”的全体学员,都聚集在龙王庙后院的空地上。他们面前,摆放着二十颗刚刚按照最新工艺改良和生产出来的“林氏铁瓜”。每一颗手榴弹的引信部分都用黑色的防水漆涂抹得油光锃亮,弹体也经过了仔细的打磨,虽然依旧带着几分“土味”,但比起最初的版本,无疑显得更加精悍和可靠。

“同学们,”林向北的目光扫过一张张被硝烟和汗水熏染得有些黝黑,但却异常专注的脸庞,“经过这几天的日夜奋战,我们对‘林氏铁瓜’进行了多项改进。现在,是检验我们成果的时候了。”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说道:“今晚,我们将进行一次实弹投掷试验!我们要亲眼看看,我们亲手改进的铁瓜,到底能不能做到颗颗响!能不能让鬼子闻风丧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