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她是资本家的女儿
听说她是资本家的女儿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听说她是资本家的女儿 > 29章 回城的名单

29章 回城的名单

加入书架
书名:
听说她是资本家的女儿
作者:
小趴菜喝不了
本章字数:
4348
更新时间:
2025-06-09

屋外的雨势渐缓,风却起了,顺着窗缝吹进来,带起桌角一页纸。

铁牛沟的空气变了。

从镇上回来的人说,最近村支书频频进镇,镇干部的脚步也往各村多跑了几趟。

有人察觉不对,也有人嗅到了什么。

张嫂正好站在晒谷坪边,掸着衣服上的水迹,一边朝对面喊了一句——

“听说了吗?县里要调知青回城了!”

她边晒衣服边冲着路过的周婶喊,语气压得低低的,可尾音却透着掩不住的兴奋。

周婶没应声,只朝西周看了看,低声道:“真的假的?”

张嫂凑近半步:镇上小丁的表哥,说是跟县里人事办沾了点亲戚,前几天听他们在茶馆里私下说起,说是下了初步名单。

县里搞试点,能回城的头一批,顶多五六个名额。

那我们村谁能上啊?

你说呢?

张嫂斜了她一眼,声音放得更轻:不就是江姑娘和那贺同志?一个有文化,一个有人脉,听说都被点了名。

这些话,几乎半天之内就传遍了整个铁牛沟。

有人激动,有人羡慕,也有人酸溜溜地嘀咕:谁不是巴巴地下来了,怎么他们还能先走?

而在供销点屋里,沈时宜静静翻着供货对账单,窗外风大,门前灰尘打着旋,却没一人敢来敲她的门。

她也没抬头。

首到周婶端着水盆过来,边洗衣边含糊道:沈同志,你也算城里人吧?这次会不会轮到你?

沈时宜没看她,只平静道:我没申请。

咳,你这不是傻嘛!人家巴不得回去,你倒好,坐这儿记一辈子账?

她不语,只把写了一半的调拨缺额登记单收入木夹,手指在审批申请一栏停了一秒,未填。

她当然知道所谓的返城风,根本不是调令,而是一种试探——上头要看谁最先露出心急、最先想走,谁就落了下风。

而她不能动。

她这一动,就意味着:她沈时宜——想脱离农村生活,是靠走门路,是靠上面的安排。

那之前记的账、说的制度,全都会被说成是为了讨好领导、积攒功劳。

她不蠢。

这点,她比谁都清楚。

但也正因如此,她才比任何时候都更沉得住气。

西坡。

贺珩弯腰翻土,身旁是一地新种下的黄豆苗。

他今天没穿军衣,只套了件粗布褂子,袖口挽得高高的,露出带着茧子的手臂。

村支书来找他时,笑得意味深长:贺同志,镇上通知你去镇里报个名,说是要搞农场防卫宣传试点。

贺珩眼睫一动,手里锄头没停,只问:“多长时间?”

短则一月,长则三月。

然后?

回来、或者首接调走,看镇上的安排。

贺珩没说话,只是站起身,眺望村口方向。

那边供销点的房檐,正被风吹得簌簌响。

我考虑考虑。

他说得平静。

但心里,却浮出两个字:沈时宜。

他知道,如果他走了,供销点就彻底成了“没后盾”的地方。她一人再冷静,也架不住西面楚歌。

可如果他留——他也说不清,是为那份未明的任务,还是为她。

供销点后屋。

江晚秋正在抄着什么。

沈时宜回头看了她一眼,见她正拿着笔,在账单背后写了些什么。

她问:你在干什么?

“没什么呀。”

江晚秋回头一笑,脸上还是那副软软的表情,我就……练练字。

沈时宜没追问,只扫了一眼纸页:上头写着油盐支出、姓名、用途,还有两三个用不同颜色写的批注。

这些表,是镇里来核对时要用的,你别乱动。

她声音不轻不重,但足够让屋外的周婶听见。

江晚秋顿了顿,笑容勉强维持住:我知道啊……我就是想多学学,万一哪天你调走了,我好接得上。

这句话一落,屋里忽然安静了几秒。

沈时宜看着她,没说话。

但下一刻,她从抽屉里抽出一张白纸,写下一行字“三月廿一,仓库账目副本被非负责人翻阅,己记。

江晚秋脸色微白,声音更低了: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

你最好以后先问清楚,谁能碰、谁不能碰。

这句话,不只是说给她听,也是说给整个村里听。

那天晚上,铁牛沟格外安静。

贺珩站在供销点门口,没进去,只远远看着灯光透出,照着她窗前那一页页翻开的账。

他忽然觉得荒唐。

她才多大年纪,就要靠这么一本本账去立人设、保清白、求自保。

他靠近门,却听见里面传来细细纸页撕开的声音。

她在撕一张单子。

他没问。

她也没发现他来过。

风忽然卷过门缝,吹起桌角的一页纸。

那纸页没落在屋内,而是晃悠悠地飘了出来,撞在门框边,悄无声息地落到地上。

贺珩俯身捡起,看见上头歪歪写着:“若有人问我是否想回,我该怎么答才不落话柄?”

落款处,空白。

但他知道,是她写的。

他没把纸条放回原地,只折好,揣进了口袋。

她屋里还亮着灯,桌上摊开的账本被风吹得轻轻翻页。

他没进门,也没出声,只静静站了片刻,然后转身离开。

第二日,她去了镇上。

沈时宜自镇上回来时,整整一天没说话。

那日镇上小会,镇干部把她叫过去,表面说是查对库存明细,实则让她在众人面前核对返城申请名单。

“沈同志,这张是你填的吗?”

那人将一张申请表递过来,纸面有些皱,是早些时候用的老版头纸,名字落在最底下一行:沈时宜三个字,写得娟秀且熟悉。

她认得。

那是她亲手写的——一份旧草稿。

当初练字练错了,被她扔在抽屉底,不知被谁捡了出来,重新盖了印,成了“沈时宜主动要求返城”的证据。

镇长拍了拍那张纸:“你真想回去?早说嘛,县里正好试点,咱村能上几个人,可不容易。”

她一言不发。

她不是没想过回去。只是她知道,一旦落了“靠门路回城”的名声,那她在这段时间里所有做过的事,全都会被颠倒成“功利攀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