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狸花猫妖断绝生机,林凡心里忍不住升起一个想法:古诗的力量真有这么大吗?
若是我提前完美明义了古诗,岂不是能有一个杀手锏?
念及于此,他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钱院长刚刚凝聚的古诗。
这首古诗乃是由唐朝末年黄巢所写的《不第后赋菊》。
这是一首充满着肃杀之气,欲要改朝换代的诗。
其中,我花开:指菊花在深秋(九月八)绽放,象征黄巢自我意志的觉醒与崛起。
百花杀:百花凋零,暗喻其他势力(如唐朝统治阶层)的衰败或被取代。
黄巢以菊花自喻,通过菊花凌霜盛放、独占秋色的特性,表达自己推翻旧秩序、建立新政权的野心。
“杀”字充满肃杀之气,既点明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又暗示对旧势力的强力扫荡。
后两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进一步以菊花满城的壮丽景象,隐喻起义军攻占长安、改天换地的宏图。
既然提到了这首诗,那就不得不提作者黄巢了。
他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以领导规模浩大的黄巢起义闻名。
他出身盐商家庭,文武兼备,因科举不第转而反抗朝廷,最终加速了唐朝的覆灭。
因此,他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他作为底层反抗者,挑战腐朽政权,体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平等思想。
但他所领导的起义军暴行被正史记载,尤其对平民的无差别屠杀,被视为“流寇式破坏”。
他本人缺乏政治远见,未能建立稳定政权,最终沦为军阀混战的导火索。
总的来说,黄巢是唐末乱世的复杂象征,既是反抗压迫的英雄,也是暴力失控的悲剧角色。
他的起义揭示了封建王朝周期性崩溃的规律。
由此可见,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诗,肃杀之意是何等的浓烈。
钱院长本身就是第二大境界的强者,境界带来的力量压制,再加上诗本身所蕴含的杀意,首接摧毁了狸花猫妖的精神,迅速斩杀了它,其实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由于林凡等三人的境界太低,方才觉得无比震撼。
不过,由于这首诗的力量是针对狸花猫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作用在林凡身上。
故而,即便此时的林凡能明义这首诗,也无法得到一丝的好处。
并且在外人看来,他只是处于出神的状态,没有任何异常。
此时,钱院长从天而降,落到了三人的中间。
三人猛地回过神,陈不平和连承的脸上不由露出拘束的神色,尽管钱院长倾国倾城,气质超群。
可她的强大,却是令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敬畏,尤其是与她不熟悉的人。
显然,这两人就是处于如此状态,而林凡则不同,他受到钱院长两次相助,心里无比感激。
再加上这一次,他忍不住感激道:“多谢院长及时相救。”
“并不及时,我早就来了。”钱院长如实说道。
“啥?”三人的脸上,不约而同露出错愕的表情。
“继续执行任务吧,遇到难以力敌妖魔,及时求助,切莫勉强。”钱院长淡淡一笑,没有过多解释。
只见她一挥手,首接收走了狸花猫妖的尸体,飘然而去。
钱院长离开了,仿佛什么都没留下,但又仿佛留下了一阵香风,以及那菊花盛开之中的傲然身姿。
“兄弟,我可真羡慕你啊。”陈不平感慨道。
连承更是罕见地认同他的说法,点了点头。
林凡困惑道:“羡慕我什么啊?”
“有这么一位漂亮而又年轻的院长啊。”陈不平脱口而出。
“难不成你们武学院的院长年纪都很大?”
“倒不至于年纪大,但和你的这位院长比起来,可就……”陈不平没有说下,而是止不住地摇头。
一言难尽吗?林凡暗暗在心里补充道,就此拍了拍陈不平的肩膀:“现在是比较这个的时候吗?
我们还在执行任务呢。”
“对哦……”陈不平讪讪一笑。
三人就此离开了原地,找了个隐秘的地方休整了一段时间,而后继续踏上清除妖魔的征途。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钱院长并没有远去,而是默默在暗处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她的目光,更多的时间似乎集中在林凡的身上,并喃喃自语道:“这一五百年的天命之人,会是你吗?”
…………
时间飞逝,眨眼间就过去了半月有余,林凡三人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斩杀妖魔的效率相当高。
前日,记录仪不再显示路径,意味着三人的任务结束了,他们可以就此返回第九号下人区,而后回归原本的生活。
今日,三人己经回到了第九号下人区,通过了城门,在两侧士兵们的注视下,步入了城墙之内。
迎接三人的,赫然就是六品将军康田。
“拜见将军。”三人抱拳行礼。
“辛苦了,你们做得很不错。”康田表扬道。
“多谢将军夸赞。”
康田微微颔首,目光看向了远处,三人不由顺着他的目光看去。
对于林凡来说,那是来时的路;对于陈不平和连承来说,那是他们训练的地方;对于三人来说,那是离别的地方……
在执行任务期间,三人早就用手机,相互加了天地通账号,并且彼此留了电话。
只要手机在手,他们就能随时联系。
但这一别,下次就不知道何时才有机会相见了。
三人就此拜别了康田将军,朝着离别的地方走去,一路上他们沉默不语,气氛显得非常沉闷。
眼看着就要到了分别的岔路口,陈不平再也忍不住,一把抱住林凡:“兄弟,保重。”
紧接着,连承也主动和林凡拥抱。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林凡感触道,心里也是格外的不舍。
“别文叨叨的,我可听不懂这句话。”陈不平倔强道:“别什么别,是再见。
我们又不是见不到了。”
“有空还是多读点书。”林凡笑着劝说道。
“看心情。”
至此,三人挥手再见,林凡和陈不平、连承就此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有人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是一句道尽人间离别的极致温柔,体现了华夏文化“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而这句话最早出自于元代杂剧《水浒传》(也有说法认为出自民间俗语)。
但对此时此刻的林凡来说,这句俗语体现了华夏传统文化中“聚散有时”的哲学观,既有对情谊的珍视,也暗含对命运无常的坦然。
这一刻,他的心中升起一番明悟,对这句俗语的明义阶段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