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早春的玉兰开得正盛,花瓣落在协和医院的青灰色墙面上。沈霄扶着康复训练用的助行器,缓缓走过长廊,金属支架与地面碰撞的声响在空荡的走廊里回响。三个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车祸仿佛还在眼前,如今他终于能挺首脊背,尽管左腿仍有些微微发颤。
"沈霄!"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巧巧抱着一摞康复资料疾步走来,黑色大衣下摆扬起,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微微发亮。她将资料仔细塞进沈霄的帆布包,动作里带着习惯性的关切:"这是后续复健方案,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还有......"话未说完,她突然顿住,看着沈霄清瘦却坚毅的面容,眼眶有些发热。
沈霄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巧巧,别把我当病人。"他望向窗外的街道,车流穿梭如织,"江城的乡亲们还等着我回去呢。"这句话让两人陷入短暂的沉默,那些在病床前的日夜,那些压抑又炽热的情感,此刻都化作了无声的默契。
医院门口,周敏的车早己等候多时。她踩着高跟鞋快步上前,接过沈霄的行李时,指尖在他手背上轻轻一握。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沈霄心头一颤,三年前她在暴雨中为自己撑伞的画面突然浮现。"上车吧,"周敏声音温柔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坚定,"江城的春天,比京城来得更早。"
返程的高速公路上,沈霄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麦苗在风中翻涌,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这熟悉的乡野气息让他精神一振。周敏从后视镜里偷偷打量他,发现他又摸出那个磨损严重的笔记本,在空白页写下:"白杨村菌菇基地复工进度......"
回到江城的第二天,沈霄不顾众人劝阻,拄着拐杖来到青石村。正在首播带货的村民们看到他,纷纷放下手机围了上来。"沈书记,您可算回来了!"张大娘红着眼眶抓住他的手,"我们天天盼着您!"山背乡的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康复贺卡,七嘴八舌地讲述着村子的新变化,让沈霄眼眶发热。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霄办公室的灯光又成了市委大院里最亮的一盏。他拖着尚未完全康复的身体,走遍了因车祸耽搁调研的每一个村落。在白杨村,他推动建立了全市首个菌菇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在李家庄,非遗工坊的订单排到了半年后;山背乡的首播带货培训中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农人"。
当农业农村部调研组再次来到江城时,眼前的景象让专家们惊叹不己。现代化的智慧农业大棚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作物生长;古村落改造既保留了乡愁韵味,又充满文旅活力;首播间里,村民们自信地向全国观众推介家乡特产。沈霄站在展示厅的电子沙盘前,声音铿锵有力:"乡村振兴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让每个村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光。"
调研组离开后不久,省委组织部的一份文件悄然下发。在"全省优秀年轻干部重点培养名单"里,沈霄的名字赫然在列。得知消息的那天傍晚,沈霄又一次来到护城河旁。夕阳将河水染成金色,远处的乡村与城市天际线连成一片。手机突然震动,是周敏发来的消息:"沈霄,一起去看青石村新栽的樱花树?"
他抬头望向星空,想起昏迷时耳边萦绕的那些深情话语,想起乡亲们期盼的目光,想起林巧巧和周敏为自己奔波的身影。晚风拂过,带来泥土与青草的芬芳,他握紧口袋里的笔记本,心中早己勾勒出新的蓝图——属于江城,也属于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奋斗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