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这件事你可得跟你们旅长汇报一下,是吧部长?”
“没错,再怎么说现在也是合作期间,虽然近期国府跟咱们有摩擦,可说到底还是友军……”
“友军?老子防的就是友军!”
李云龙坦言道:“什么他娘的友军!朱怀兵那家伙别让老子碰见!不然非得把他门牙掰断!不好好打鬼子,专找咱们的麻烦搞摩擦,怪不得都说他是摩擦专家!”
“还有石有三!我看他跳不了多久了!”
“诶诶老李,差不多行了,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
苏卫看了眼部长,却见部长只是笑而不语。
但你别说,李云龙这家伙的嘴巴那还真是开过光啊,石友三可不是再过几个月就被活埋了,跳不起来了吗?反复横跳,跳脱了!跳坑里去了。
得亏孙德胜脱离及时,不然啊。
据李云龙所说,孙德胜也不是近期才加入新一团的,己经有段时间了,因为石有三可不止一次当汉奸啊,那比楚云飞……不,比吕布横跳的次数还多呢。
至于朱怀兵,老李这是想吊打自己的另一重马甲?
李云龙和孔捷走后,苏卫跟部长继续深入研究起了掷弹筒制造。
要是老李真能搞来专业机床,哪怕是以前太源兵工厂淘汰下来的老式机床,那也能提升不少的生产效率。
而炮管的另一个难题就是膛线加工。
这对我军来说就更难了,炮管膛线跟枪管膛线相似又区别很大,作用原理虽然一样,都是为了让发射的弹药旋转,提高飞行稳定性和精度、射程、
但其中的结构参数可不相同,一般枪管膛线较少,都是4、6条等,诸如小马枪是4条膛线,如美制m1911手枪、汤姆逊m1928a1冲锋枪是6条,后者绰号除了芝加哥打字机,还有堑壕铁扫帚、芝加哥钢琴。
当初太源兵工厂就曾仿造出晋造汤姆逊,同样是六条膛线。
炮管膛线则相对较多,根据火炮口径和类型不同会有所变化,但就算一些中小口径火炮,都往往十几条膛线,大口径就更多了。
还有就是缠角和加工工艺等,都跟枪械很多不同,难度更大!
就算再利用土法子搞出炮管膛线机床,或是李云龙搞来专业点的,那也要考虑综合实际性,所以当下苏卫提出了大胆的建议,用滑膛设计!
滑膛炮的炮管内壁光滑,炮弹在发射时靠炮管赋予的初始方向飞行,与线膛炮相比,虽然炮弹飞行稳定性不好,精度不高,但结构简单,制造难度和成本低嘛,一些缺点可以来适当的弥补。
比如增加炮管长度,以尽量保证射程和精度,后续的炮弹尾翼特殊加工一下。
当然,这种补缺的办法终究是比不上鬼子八九式掷弹筒,因为八九式掷弹筒是有八条右旋膛线的,但国府的二七掷弹筒也是滑膛式设计。
先把滑膛炮的技术吃透也有好处,滑膛炮不仅成本低、难度小,还具有初速较高、适合发射尾翼稳定弹药的特性,能有效发挥破甲弹等反坦克弹药的威力,而且对炮管磨损相对较小,武器寿命较长。
如被誉为战车王国的德国,二战末期研制的80毫米paw600反坦克炮,毛子二战后改进的的2a46滑膛炮,还有小日子十式50毫米迫击炮,都是滑膛。
包括我国后来的五对负重轮,59式坦克,早期是用线膛炮,可后来为为了提升作战性能,又再100毫米线膛炮之外改进换装有105mm线膛炮,以及125毫米滑膛炮!
至于咱们的掷弹筒口径,也用50毫米,因为要能打缴获的日军掷弹筒弹、手榴弹,就算没办法首接用他们的光屁股弹,可以二次加工一下。
部长点头道:“嗯,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等咱后面有了专业设备再慢慢改进,很多事不是一蹴而就,那咱们这种掷弹筒叫什么名字?”
“就叫50小炮吧。”
“好,接下来我画图,负责根据你的设计思路来协助你完成研制,给你当参谋!”
苏卫笑了笑,随手拿起老李留下的八九式掷弹筒,将它给拆解,仔细研究。
炮筒、膛线、口径定下了,紧接着就面临射程问题!
调节射程若按照八九式掷弹筒的复杂机构我军显然造不了,在苏卫琢磨时,忽然听见办公室外面响起一道撒气声。
出门一看,是一个干部正在给自行车打气,苏卫灵光一现,“有了!”
“部长,咱们在炮管底部侧面开个泄气孔,调节它的大小就能改变炮管内的膛压,从而改变榴弹初速、射程,咋样?”
“泄气孔?聪明!到底是年轻人啊,脑子就是活络!”
“那击发机构呢?”
“这就更简单了,咱们可以设计类似冲锋枪上的枪机挂机,用一个手柄把击针拉回,手柄旋转一定角度,卡在一个卡槽里,转回手柄、突然松手,击针就回弹击发。”
苏卫说着,部长赶紧把设计图画出来,就这样,调节射程和击发机构也定下了,但这仅仅是第一个难题解决了,第二个就是弹药!
日军掷弹筒是靠旋转稳定,因此外形没必要流线形,圆柱体的九一式手榴弹都能用。
我军这个没膛线了,炮弹稳定就必须靠尾翼,还得改成类似迫击炮炮弹那样的流线形,以尽量减小阻力。
“部长,你先画着,我去把炮弹和尾翼问题解决了。”
苏卫回到厂里把一批技工精英召集起来,连夜组建了50小炮攻坚小组!
大家得知要造掷弹筒后都很激动,按照苏卫的吩咐各司其职筹备起来。
其实尾翼很好说,用铁皮剪出来就行,兵工厂还有不少汽油桶呢,技术难度不高,难的是炮弹!
炮弹材料就是个大问题,弹药对原料的需求量太大了,不光是内部火药,炮弹壳就很考验钢材供应量,我军轨道钢数量也不是无限供应,鬼子不是傻子,不可能知道我军在搞军工还不加强交通治安防范。
就算有轨道钢还得考虑炮筒用料,要是鬼子封锁戒严,实施交通管制,连轨道钢也搞不来了怎么办?那就不生产了?所以得两条腿走路,多管齐下!
其实造榴弹壳体的材料难题跟我军造迫击炮是一样的,归根结底都是铸造和机加工方面,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造迫击炮也能容易些。
造50榴弹和迫击炮弹,弹体上要经车床加工,车弹口、弹带和尾部,不仅要求车光和尺寸精准,弹口和尾部还要挑出丝扣,以便安引信和弹尾。
这样的弹壳按常规,要用灰生铁铸造,但敌后根据地的条件还无法生产灰生铁,只能铸造出白口铁。
陈总工解释道:“白口铁硬度高、脆,别说是用来造炮弹了,就是在造手榴弹时也差强人意,要不人家怎么说咱们的手榴弹一爆炸就两半儿呢,哪两半儿,往往就是铸铁壳和握柄呗。”
“是啊,用轨道钢造炮弹又不够用,虽然咱们太行盛产白口生铁,但都是根据传统工艺生产的,有些是根据地群众用土法子冶炼的,含碳量高,一用机器加工弹体就会发生碎裂,根本没法用。”
“那就用焖火工艺……”
“焖火?光靠焖火不行吧?”
程所长坦言道:“其实我们以前试过焖火工艺,但这只能解决有无原料问题,因为经过焖火技术处理的炮弹壳,成品率只有三成左右。”
“铸造的炮弹壳有的壁厚不均,形状不规则,焖火后还是太硬,难以加工,有的焖火过度,甚至发酥,而且由于软硬不均,影响了机加工精度,还有的经焖火后体积膨胀、尺寸不准,弹壳表面氧化脱皮等等问题,所以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苏卫笑道:“光靠焖火肯定不行,还得结合科学技术,比如国外的生铁韧化处理……”
“说得好!”
就在这时,部长来了,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两个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