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流传着无数奇闻异事,其中有一则发生在江南水乡深处,一个名为“幽兰谷”的地方。幽兰谷,如其名,谷中兰花遍地,香气袭人,然而,这美丽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幽兰谷边有一座废弃的古庙,名曰“青灯寺”。据说,这座寺庙曾香火鼎盛,但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僧侣们或逃或亡,寺庙便逐渐荒废,只留下几盏青灯,在夜风中摇曳,仿佛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哀伤。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月黑风高,谷中的兰花似乎也感受到了寒意,早早地收起了芬芳。此时,一位名叫柳逸尘的年轻书生,因赴京赶考迷路,误入了幽兰谷。夜色深沉,他只能依稀辨认出一条小径,指引着他向那座废弃的青灯寺走去。
柳逸尘心中虽有忐忑,但更多的是对未知的好奇。他推开寺门,只见院内杂草丛生,几盏青灯在风中摇曳,发出微弱的光芒,照亮了破败的佛像和斑驳的墙壁。他找了处较为干净的地方坐下,打算暂作休息,待天明后再寻出路。
正当他闭目养神之际,一阵轻柔的歌声从寺外飘来,如泣如诉,婉转悠扬。柳逸尘心中一惊,这深更半夜,何来女子歌声?他循声而去,只见寺门半掩,月光下,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正站在门外,手持一盏灯笼,面容清秀,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哀愁。
“姑娘,深夜来此,可是迷路了?”柳逸尘试探性地问道。
女子微微一愣,随即摇了摇头,轻声道:“公子误会了,我是这青灯寺附近人家的女儿,名叫兰儿。家中老母病重,特来寺中求佛祖保佑。”
柳逸尘闻言,心生怜悯,便提议一同为兰儿的母亲祈福。两人一同走进大殿,点燃香烛,虔诚跪拜。那一刻,兰儿的眼中似有泪光闪烁,她低声诉说着母亲的病情,祈求佛祖慈悲。
祈福完毕,兰儿邀请柳逸尘到家中做客,以表谢意。柳逸尘欣然同意,两人沿着曲折的小径,穿过幽兰谷,来到了一处简陋却温馨的小屋前。屋内,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躺在床上,气息奄奄。兰儿守在床边,眼中满是焦虑与不舍。
柳逸尘见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为老妇人写下了一剂药方,并承诺明日一早便去镇上抓药。兰儿感激涕零,连连道谢。
夜深人静,柳逸尘被安排在客房休息。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突然,一阵清脆的声响打破了夜的寂静,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轻轻敲打着窗户。他起身查看,只见窗外月光下,一面古镜静静地躺在石桌上,反射着幽幽的光芒。
柳逸尘心中好奇,走近细看,只见镜中画面忽变,一位古装女子映入眼帘,正是兰儿,但她的面容却比现实中更加哀怨,眼中似有千言万语,欲说还休。
“公子,你我相遇,乃前世因缘。我实非凡人,而是这青灯寺中一缕未了的冤魂。”镜中兰儿的声音幽幽传来,如同夜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原来,兰儿生前乃青灯寺的一名尼姑,因一段未了的情缘,被心爱之人背叛,含恨而终。她的冤魂无法安息,一首徘徊在青灯寺周围,寻找着能够解开她心中怨恨之人。
“公子,你手中的药方,乃是我生前所创,可治百病,却唯独治不了人心之病。我愿以这古镜为引,将我的故事告知世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再有我这样的悲剧。”
听完兰儿的诉说,柳逸尘心中五味杂陈。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位误入歧途的书生,更是一位能够解开兰儿心中怨恨的“有缘人”。
次日清晨,柳逸尘没有急于离开,而是决定留在幽兰谷,为兰儿举行一场超度仪式。他请来了附近寺庙的和尚,按照佛教仪轨,为兰儿的冤魂诵经祈福,希望她能放下执念,安息于九泉之下。
仪式进行得庄重而肃穆,兰儿的冤魂在经声中逐渐消散,化作一缕青烟,随风飘散。那一刻,柳逸尘仿佛听到了兰儿最后的低语:“谢谢你,公子,愿来生我们不再是过客。”
仪式结束后,柳逸尘告别了兰儿的家人,继续踏上了赴京赶考的路途。然而,这段经历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让他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也更加明白,爱与恨,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多年后,柳逸尘成为了朝廷重臣,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幽兰谷中的那段奇遇。他下令重修青灯寺,并在寺中设立了一块石碑,将兰儿的故事镌刻其上,以警示后人。
从此,幽兰谷中的青灯寺再次焕发了生机,成为了人们祈福、超度冤魂的圣地。而兰儿的故事,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了一段美丽的传说,在江南水乡流传开来,激励着人们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段缘分。
每当夜深人静,月光洒满幽兰谷时,总有人会看到一盏灯笼在青灯寺外轻轻摇曳,那是兰儿的灵魂,在守护着这片她曾经深爱过的土地,也在默默祝福着每一个前来祈福的人。
幽兰谷的兰花依旧盛开,香气西溢,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未了的情缘,以及那份跨越时空的救赎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