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古玩市场尝到甜头后,张阳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白天依然按时打卡上班,但下班后的生活彻底变了样。原本用来打游戏的电脑,现在堆满了各种古玩鉴赏的电子书;曾经追剧的平板,如今循环播放着文物鉴定讲座。就连午休时间,他也会掏出手机,翻看各大拍卖行的成交记录。
"小张最近怎么突然对古董这么上心?"办公室里,同事们常这样打趣他。张阳总是腼腆一笑:"就是觉得挺有意思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看似随意的爱好背后,藏着怎样精心的盘算。
起初张阳格外谨慎,专挑些不起眼的小物件练手。记得那是个阴雨绵绵的周末,他在城郊旧货市场转悠了大半天,最后在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前停下脚步。摊主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面前摆着个锈迹斑斑的铜墨盒。
"这个多少钱?"张阳装作漫不经心地问。
"两百,少一分不卖。"老人头也不抬。
张阳悄悄释放出精神力,墨盒内壁隐约浮现出一行小字。他心头一跳,二话不说掏钱买下。
后来经专家鉴定,这竟是晚清一位知名文人的随身之物。当8000元转账到账的提示音响起时,张阳的手都在微微发抖。这笔意外之财,比他半个月的工资还要多。
"你小子该不会是有什么特异功能吧?"同事老周盯着他的手机屏幕,眼睛瞪得溜圆。张阳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打着哈哈岔开话题:"运气好而己,下次说不定就赔个底朝天。"
但张阳深知,光靠运气和特殊能力远远不够。他开始系统地钻研鉴定知识,从瓷器的胎质、釉色,到书画的墨色、纸张,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要点。为了辨别不同时期的瓷器特征,他甚至自费报名参加了文物修复培训班。每次逛市场,他都会带着便携式放大镜和紫外线灯,像个真正的行家一样仔细查验。
然而古玩这行水太深,即便是张阳也难免栽跟头。那次他在一个收藏论坛上看中一幅山水画,卖家信誓旦旦地保证是民国名家真迹。张阳用精神力反复检查,没发现任何破绽,最终咬牙花了3万元买下。
可当他兴冲冲地带着画作去鉴定中心时,专家的第一句话就让他如坠冰窟:"小伙子,这画连纸张都是做旧的。"那天晚上,张阳一个人坐在出租屋里,盯着那幅假画发呆到凌晨。3万元,相当于他两个月的工资,就这么打了水漂。
就在他意志消沉的时候,苏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原来她听说这事后,特意请了假坐高铁赶来。"傻瓜,"她轻轻擦去张阳眼角的泪水,"谁做生意没交过学费?重要的是吸取教训。"说着,她变魔术般从包里掏出一套崭新的鉴定工具,"这是我托朋友从北京带来的,据说专业鉴定师都用这个。"
在苏晴的鼓励下,张阳重新振作起来。他不再单纯依赖精神力,而是将特殊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鉴定方法:先用精神力感知物品的年代气息,再用科学手段分析材质,最后查阅大量资料佐证。每次出手前,他都会做足功课,有时为了确认一个细节,甚至会熬夜查阅到凌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小型拍卖会上,张阳发现了一件被众人忽视的汉代陶罐。这件陶罐表面破损严重,起拍价仅5000元,几乎无人问津。但当他的精神力扫过罐底时,却感受到了一层被泥土掩盖的彩绘痕迹。
拍卖师喊到第三次时,张阳沉稳地举起了号牌。回家后,他像外科医生做手术般,用特制工具一点一点清理陶罐。当那幅栩栩如生的狩猎图终于重见天日时,张阳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经权威专家鉴定,这是件极为罕见的汉代彩绘陶罐,最终以23万元的价格被一位私人收藏家购得。
这笔交易让张阳在圈内小有名气。不少掮客开始主动联系他,有的想合作捡漏,有的邀请他入股古玩店。面对这些诱惑,张阳始终保持清醒。他给自己定下三条铁律:不懂的东西不碰,超出预算的不买,来历不明的不收。因为他心里清楚,这些钱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在上海给苏晴一个家。
半年下来,张阳的古玩捡漏余额己经突破了二十多万。虽然距离上海买房的首付还有差距,但每增加一笔存款,他就觉得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翻出手机里和苏晴的合影,看着照片中女孩明媚的笑容,暗暗发誓要继续努力。
"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家,我要在阳台上给你种满玫瑰花。"有一次视频时,张阳突然说道。屏幕那头的苏晴愣了一下,随即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那我可得等着验收你的园艺水平。"
挂断电话后,张阳翻开记账本,在新的一页郑重写下:目标金额,3000万。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想到未来能在上海给心爱的女孩一个温暖的家,让两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所有的辛苦都变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