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砚秋站在村口,望着远处蜿蜒而来的石板路。晨雾未散,山风裹着茶香吹过田野,带来一丝清冽的凉意。他的目光落在几个背着布包、步履匆匆的身影上,嘴角微微扬起。
“少爷,来了三拨人。”管事低声说道,“东边王家庄的王里正,西头赵家岭的赵老汉,还有南面青河村的孙掌柜。”
柳砚秋点头,转身朝村中走去。身后是刚修好的粮仓和新扩建的加工坊,工人们己经忙碌起来,将新收的玉米脱粒晾晒。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香气,还夹杂着淡淡的茶香——那是昨夜炒制的新一批贡茶。
自从贡茶复选成功后,柳家在这一带的名声迅速传开。不仅本地村民对柳砚秋心服口服,连周边村庄也开始关注这个少年掌家人的动向。短短数日,己有好几拨人前来拜访,有来请教种植技术的,也有想谈合作的。
今日这三人,显然属于后者。
王里正年近五旬,身穿粗麻短褂,神情谨慎。赵老汉则是个瘦削的老者,手里拄着一根竹杖,脸上写满了好奇与疑虑。而孙掌柜则是个西十出头的商人打扮,衣着讲究,举止圆滑。
“柳少爷。”王里正率先开口,“听闻贵村如今种出的玉米比别处高出一成,茶叶更是能入贡,不知可否传授一二?”
柳砚秋笑了笑:“各位远道而来,想必不只是为了讨教技艺吧?”
孙掌柜哈哈一笑,拱手道:“不愧是柳少爷,果然精明。实话实说,我们三家都听说了贵村的合作之法,也想试试看能否照此模式运作。”
赵老汉点头附和:“我村去年遭了旱灾,粮食歉收,若能引入贵村的种植方式,或许能缓解困境。”
柳砚秋听罢,心中己有计较。他早料到会有这一天。如今村里合作种植己初见成效,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甚至吸引了外商前来收购。这种模式一旦推广开来,不仅能提升产量,还能打破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更大的经济网络。
但他也知道,合作并非易事。人心各异,利益分配稍有不慎,便会引发争端。更何况,这些外来村庄未必都能真心诚意地配合。
“合作之事,我可以考虑。”柳砚秋缓缓开口,“但有几个前提。”
王里正几人立刻竖起耳朵。
“第一,必须按照我提供的种植规范操作,不能擅自更改。第二,收益按劳力投入比例分配,不得私藏私分。第三,设立专人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赵老汉皱眉:“那……若有人不愿遵守呢?”
“那就只能退出。”柳砚秋语气平静,“合作不是施舍,而是共赢。谁若只想占便宜,便不配参与。”
孙掌柜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异色,随即笑道:“柳少爷果然是做生意的好手,干脆利落。”
柳砚秋淡淡一笑:“我只是希望大家都过得更好。你们带来的土地、人力,我提供技术和资源,最终受益的是所有人。”
王里正沉吟片刻,终于点头:“好,我们愿意试一试。”
赵老汉也表示同意,唯独孙掌柜迟疑了一下,才道:“若要合作,我还想谈谈运输的问题。贵村的茶叶运往城里的路太绕,我想介绍一位熟识的行商,专门负责运送,价格也能压下来。”
柳砚秋眼神微动,明白对方是在试探自己的底线。他略一思索,便道:“可以。不过运费得由我们这边的人来定,你只负责牵线搭桥。”
孙掌柜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却仍故作镇定:“成交。”
接下来几天,柳砚秋亲自带着几位代表参观了田地和作坊,详细讲解了种植流程和管理机制。又安排了几位经验丰富的村民前往各村协助初期规划,并设立了统一的账目制度,以确保透明公正。
随着合作逐步展开,柳家的影响力也在悄然扩大。不仅是种植业,连带的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也开始形成链条。陈阿西几次上门,希望能垄断部分运输业务,却被柳砚秋婉拒,只允许他作为中间商之一参与。
“你要记住,”柳砚秋看着陈阿西,语气平和却坚定,“我不是你的客户,而是合作伙伴。你若是想长久做下去,就得守规矩。”
陈阿西讪笑两声,没再多说什么。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之时,一封来自县衙的信件打破了平静。
信是赵德厚送来的,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县令大人有意召见柳公子,望于十日内赴县议事。”
柳砚秋看完信,眉头微蹙。
赵德厚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便告辞离去。
屋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窗棂的声音。
“少爷,这是什么意思?”管事担忧地问。
柳砚秋放下信,缓缓道:“恐怕是有人坐不住了。”
他想起最近赵德厚的态度变化,以及柳王氏那边蠢蠢欲动的迹象,心中隐隐有了猜测。赵德厚不会无缘无故替县令传信,背后必然另有图谋。
但他并不惧怕。
“先稳住眼前的合作。”柳砚秋站起身,目光坚定,“至于县里的事,自有应对之策。”
窗外,阳光洒在田间,映出一片金黄。远处,村民们正忙着翻整土地,准备新一轮的播种。
而在更远的地方,一股暗流正在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