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馆扩建引争议 乡邻齐心破困局
竹溪村山难事件过后,周杏杰的名声愈发响亮,慕名而来的患者从西面八方涌至青石镇。原本宽敞的周家医馆变得拥挤不堪,病人常常在门口排起长队,甚至有人凌晨就来等候看诊。王丽芬看着丈夫每日从早忙到晚,心疼不己:"杏杰,咱们把医馆扩建些吧,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周杏杰虽有此意,却面露难色:"医馆旁的宅基地是张婶家的,她守着那块地几十年了,怕是不肯转让。"原来,医馆右侧紧邻着张家老宅,若想扩建,必须买下这块宅基地。张婶是镇上有名的倔脾气,前些年儿子想接她去城里享福,她都执意不肯,只因对老宅感情深厚。
次日,周杏杰硬着头皮上门拜访。刚说明来意,张婶便黑了脸:"周大夫,不是我不给你面子,这老宅是我老伴留下的,我死也要守在这里!"任凭周杏杰如何解释扩建医馆是为了方便更多乡亲看病,张婶始终不为所动。
消息传开后,镇民们议论纷纷。有人指责张婶自私,也有人理解她对老宅的眷恋。正当周杏杰一筹莫展时,李向阳提议:"师父,咱们不如发动乡亲们一起想想办法?"
当晚,十几位老街坊自发聚在医馆。王大爷抽着旱烟袋说:"张婶这人啊,就是重感情。我听说她孙子最近总咳嗽,不如......"众人一听,纷纷点头。周杏杰立刻提笔开了个润肺止咳的方子,让李向阳送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丽芬常带着自制的枇杷膏和新鲜蔬果去探望张婶,陪她唠家常。小志学也跟着母亲去,奶声奶气地给张婶讲笑话。渐渐地,张婶的态度有了松动。
一日,张婶突然来到医馆,眼眶泛红:"周大夫,我想通了。这宅子空着也是空着,不如让给你们扩建医馆。但有个条件......"她哽咽着说,"能不能在新医馆里留间小屋,让我偶尔回来住住?"
周杏杰大喜过望,连忙答应:"当然可以!不仅给您留间房,还要把老宅的青砖都用上,留个念想!"
扩建工程启动那天,整个青石镇热闹非凡。乡亲们自发来帮忙,年轻力壮的搬砖运瓦,妇女们烧水做饭,就连孩子们也在一旁递工具。李向阳和徒弟们白天帮忙施工,晚上轮流守夜。张婶则坐在老宅门口,看着熟悉的一砖一瓦融入新医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三个月后,焕然一新的周家医馆正式落成。新医馆不仅增设了诊室、药房和病房,还特意保留了张婶老宅的一角,改造成雅致的休息室。开业当日,张婶亲手挂上写有"悬壶新宇,仁心依旧"的匾额,镇民们敲锣打鼓,放起鞭炮。
周杏杰站在医馆门前,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对儿子周志学说:"记住,医馆能扩建,靠的不是钱,而是乡亲们的信任。这份情谊,比什么都珍贵。"小志学似懂非懂地点头,心中对父亲和中医的敬意又多了几分。而青石镇的人们也知道,周家医馆不仅是治病的地方,更是维系着全镇人心的温暖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