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新记
浮世新记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浮世新记 > 第18章 第十八回

第18章 第十八回

加入书架
书名:
浮世新记
作者:
栎树阳花
本章字数:
2974
更新时间:
2025-06-08

智能脉诊起风波 传统革新两交锋

周志学带着他研发的"智能脉诊仪"回到青石镇时,正值盛夏蝉鸣。这台由他和团队历时三年研发的设备,外形酷似古朴的木质脉枕,内置压力传感器与AI算法,能将脉象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谱,并关联西医病理指标。镇民们围在医馆门前,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闪着蓝光的新鲜玩意儿。

"这东西能比周大夫把脉还准?"王婶皱着眉头,"我看病只信周大夫三根手指。"

周杏杰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拍了拍他的肩膀:"试试吧。"第一个体验者是位长期头晕的中年男子。周志学引导他将手腕放在脉诊仪上,设备随即发出轻微的嗡鸣,屏幕上快速跳动着弦脉、滑脉等分析数据。"肝阳上亢,兼有痰湿。"周志学结合报告,开出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方子。

消息很快传遍全镇,质疑声也接踵而至。李向阳找到周杏杰,满脸忧虑:"师父,这机器虽然看着新奇,但中医讲究'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脉象的微妙变化岂是机器能测出来的?"周杏杰沉默良久,缓缓道:"当年我们用电子血压计,不也被老辈人说是'怪力乱神'?志学做的事,或许是条新路。"

然而,真正的危机在一周后爆发。一位患有冠心病的老人使用脉诊仪后,报告显示"脉象平稳",但当晚却突发心绞痛。家属怒气冲冲地找到医馆,拍着桌子喊道:"周大夫,你们用机器糊弄人!我爹差点丢了命!"

周志学脸色煞白,连夜检测设备数据。他发现,老人就诊时因情绪紧张,导致脉象波动异常,而AI算法未能识别这种特殊情况。更棘手的是,此事经自媒体传播,引发轩然大波。网络上,"中医数字化是骗局""周家医馆唯利是图"等言论甚嚣尘上,甚至有传统中医团体发文批判"用机器亵渎千年脉学"。

周杏杰看着儿子彻夜未眠修改程序,心疼又焦急。他翻出父亲留下的医案,在泛黄的纸页间寻找启示。忽然,他发现一张便签,上面写着:"医道如江河,需纳百川而奔涌。守其本,拓其流,方得长久。"

"志学,陪我去采药吧。"周杏杰突然说道。父子俩背着竹篓,沿着白云山的小径向上攀登。山风掠过竹林,周杏杰弯腰采下一株柴胡,递给儿子:"你看,每株草药的生长都不一样,向阳的枝叶茂盛,背阴的根茎粗壮。中医治病,讲究的就是辨'人',而不是辨'数据'。"

周志学若有所思:"爸,我明白了。脉诊仪只是工具,不能代替医者的辨证。"

回到医馆,周志学在诊室门口张贴告示:"智能脉诊仅供参考,最终诊断以医师判断为准。"他重新编写算法,加入患者情绪、生活习惯等主观因素,还设计了"医师复核"功能。同时,他发起"脉学传承计划",白天跟着父亲看诊,晚上用设备记录不同患者的脉象数据,建立庞大的临床数据库。

三个月后,转机出现。一位在省城医院被判"无法手术"的胰腺癌患者,抱着最后希望来到医馆。周志学先用脉诊仪分析脉象,发现其尺脉沉细如游丝,结合CT影像,判断为"脾肾两虚,癌毒内结"。他与父亲反复讨论,采用中药内服、针灸外治,配合脉诊仪实时监测身体变化。半年后,患者的肿瘤竟奇迹般缩小。

此事让质疑者们闭上了嘴。李向阳主动找到周志学:"小志,教我用这机器吧。"省中医院也发来合作邀请,希望联合开发更完善的中医智能诊断系统。

深秋的夜晚,周志学站在医馆的露台上,望着满天繁星。父亲走过来,将爷爷留下的老铜秤放在他手中:"当年你爷爷用这杆秤称出药材的分量,现在你用数据称出中医的未来。但记住,最准的秤,永远在医者的心里。"

周志学握紧铜秤,感受到冰冷的金属上,似乎还留着三代人的体温。远处,药材种植园的灯光星星点点,与天上的星河遥相辉映。他知道,中医的传承之路,就像这永不熄灭的灯火,在坚守与创新的交织中,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